中国原始农业兴起的考古发现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农业起源的美丽传说和故事,往往被归结为伟大的神农、后稷、黄帝或其他帝王、名人等等(1)。但是,要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单靠古代传说是不行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成就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又使这一基本特征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
农业是在采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一万年。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一些食用植物的生长情况。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培育驯化成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山西朔县支峪、沁水县夏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了石刀、石锯镰刀、石磨、石碾棒等采集野粮的工具。其时代为距今28000-12000年,地质年代属于晚更新世,当时处于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冰河时期气候干燥寒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食物匮乏,迫使人们采集野生植物充饥,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了解。大约13000-12000年前,正值间冰期,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更加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可以更容易地采集野生谷物,更加珍惜。人们首先注意保护它,然后设法种植它。一旦尝试成功,就会推广。农业诞生了。
所以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粮的生长过程,把采集的野粮撒在地上,任其生长,成熟后用手采摘。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民族学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子:云南独龙族把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不仅清除了长在农作物上的杂草,还把种子和土壤埋在了一起。庄稼长大后,如果附近的植被挡住了阳光,就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庄稼在阳光下生长。(2)
考古学家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县吊桐垸遗址、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等距今1000年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遗存和水稻植硅体,可能属于这一阶段。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为野生稻,其余为栽培古稻,距今约14000年。吊桐垸遗址植硅体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采集野生稻作为食物。大约在10000-9000年前,栽培稻已经出现。牛栏洞遗址植硅体年龄为11000-8000年前。(3)这三处遗址均未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说明当时的水稻种植方式与云南独龙族相似。
在这一阶段,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包括河北徐水南庄第一遗址和华南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的牛栏洞(距今10000年)和广西桂林的竹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叫“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是农具的出现,反映了耕作方法的明显进步。随着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有必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但适合种粮的自然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人们除了用火烧掉地上的杂草和杂树外,还要在荒地上砍树挖根,平整土地,以便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这些操作单靠手是完成不了的,必须借助工具来进行。于是,出现了切割用的石斧、石簪,矫正土地用的雷,收割用的石刀、石镰,去壳用的石磨,磨石棒等农具。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粮逐渐进化,品质提高,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也相应提高。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当时不可能给土地施肥,所以种了几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产量下降,于是弃地改种。这叫做抛弃系统。
距今7000 ~ 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有发现,大体属于这个阶段。如黄河上游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年),黄河中游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年),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黄河下游山东藤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多年), 以及上游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淮河下游的江苏高邮县龙丘庄遗址(距今7000多年)、长江中游的湖南澧县蓬头山遗址和八店遗址、湖北宜都城北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浙江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年)、浙江省萧山湖大桥遗址
这些遗址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铲、石凿、骨凿、木檠(痕)、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碾棍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并发现了碳化的粟、黍、米(种子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此外,碳化小米、小米、大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特别是雷等耕田工具是典型的农具,整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耕田农业”。
大约6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时期。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田的开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人们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村庄规模逐渐扩大。人口的增加迫使人们开垦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食物,饲养更多的牲畜,这导致了原始农业的迅速发展。农具的品种增加了,石制农具经过打磨,更加精致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农田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沟渠得到了修复,并采取了其他灌溉和排水措施,以加强对田间作物的保护和管理(如铲杂草和赶走毁坏作物的野生动物等)。).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都属于这个阶段。考古学家不仅出土了大量由木头、石头、骨头和蛤蜊制成的农业工具,还发现了大量的粮食作物和牲畜骨头,更为罕见的是,他们发现了农田遗址。如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遗址都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田遗址。特别是草鞋山遗址的水田,是由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的池形小水田串联而成,喷嘴相互串联,并有井、塘、沟等配套设施,反映出这一时期稻作农业日趋成熟。同时也说明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已经由原来的废弃耕作制度改良为成熟的耕作制度,而南部可能已经是连续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从大约5000年前到4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发达。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品种增多。比如,随着石锄和锄头的广泛使用,石铲变得更薄更宽,而且磨得很细,出现了肩石铲、穿孔石铲、穿孔石刀等。石镰的生产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后期石犁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加,粟、黍、稻、麦、豆、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畜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被后世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得到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明显下降。水井的挖掘已经用于生活和生产,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使人们能够扩展到远离河流和泉水的地区。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仅可以养活更多的人,而且开始有剩余产品,积累财富。也为制陶工人脱离农业创造了条件,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一阶段的考古文化包括中原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的石霞文化、福建的炭石山文化等众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原始农业形成了北方的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三种经济类型,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二。农作物的种植
农业的出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标志。考古发掘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表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至少在7000年前就已种植粟、黍、黍等旱作物,5000年前就已种植小麦。长江流域的先民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苏?谷子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我国北方,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它是由野生狗尾草驯化而来。什么时候驯化不清楚。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碳化的粟粒、粟壳或谷灰。最早的遗址是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的沙窝里遗址。前者距今约8000年,后者距今7000多年。在磁山遗址发现了88个含有谷物的坑。腐烂的谷物堆在地窖的底部,非常松散。出土时稍湿,颜色为绿色。风干后变成灰白色,大部分已经变成粉末。在粉灰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外壳,颗粒完整,外形圆润饱满,直径2 mm左右,基本和小米一样。用灰度图像法证明是小米。在一些坑中,底部的谷物堆积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陶罐,可能是盛放谷物的容器。有些坑在积粮底部整齐地摆放着猪、狗等牲畜(骨架),可能是在储粮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释放出来的。新郑沙窝里遗址也发现了面积约为0.8-1.5平方米的密集炭化粟粒。6000多年前的Xi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的小米遗存。这些米粒有的是窖存的,厚度为18 cm。有些放在陶罐、罐或盆里。其中一部分可能作为种子保存下来,一部分作为陪葬品放在坟墓里,可见小米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交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4800多年的粟粒,体积超过1立方米。说明最迟在5000年左右,小米也已经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粮食。
嘿嘿?谷子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长期短,喜温暖,抗旱性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种植。小米是同一种作物。在农业界,一般称之为黍,穗密,主穗轴弯曲,穗分枝偏向一侧,茎有毛,种子有粘性。穗稀疏,主穗轴直立,穗分枝向四面八方散开,茎无毛,种子不粘。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公元前5850年的碳化粟粒,表明中国栽培粟的历史已近8000年,与粟一样古老。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和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也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粟壳。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的地窖中,还发现了1.8立方米堆积的粟穗,捆在一起或作为种子储存,年代约在4000年前。此外,在新疆、青海、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也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小米遗迹。它们和小米一样,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麦?小麦在中国种植已有很长时间了。目前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只发现了小麦的遗迹,其中在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小麦和大麦的炭化颗粒。大约5000年前。其次,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出土数百粒麦粒,距今约4000年。新疆哈密市五宝乡克孜勒克孜古墓群发现大麦植株和麦穗,距今约3200年。在新石器时代,小麦似乎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米饭?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作物,喜温暖湿润,是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栽培稻是从野生稻驯化而来的。驯化的时间大约是1万年前。考古学家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桐环遗址的文化层中发现了距今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物欧泊,但它有人为干预的痕迹,说明当时人们不仅采集野生稻作为食物,还试图人工栽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也发现了65438+10万年前的三粒水稻,其中一粒为野生稻,其余属于古代栽培稻。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遗址也发现了10000年前的水稻植硅体。浙江省浦江县上善遗产中也发现了9000年前的稻作遗存。这证明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有一万年了。到大约8000年前,长江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区大规模种植水稻。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澧县的蓬头山遗址、八店遗址、李家岗遗址发现了大量距今约8000年前的稻壳和稻谷遗存。其中一些保存完好,出土时看起来像新鲜的大米。在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也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水稻遗迹。经鉴定均属于古栽培稻。说明已经跨越了育种驯化阶段,形成了早稻农耕文化。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稻作农业已经进入发展阶段。淮河流域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许多稻作文化遗址,如湖南临澧县胡家屋场、岳阳市坟山堡遗址、宜都市北溪遗址、湖北省城北遗址和秭归县柳林溪遗址、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遗址、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江苏省高邮县龙丘庄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300年到6800年前。说明这一时期水稻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已经普及,水稻品种也有了初步改良,有籼稻和粳稻两个品种。到6000年前,中国原始水稻种植开始进入发达阶段,水稻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稻田改造初具规模。到5000年前,水稻已经遍布长江流域,华南、福建、台湾,甚至黄河流域(如陕西、河南、山东)都有种植。水稻的成功驯化栽培是中国原始农业的伟大成就之一。
蔬菜和水果?除了主食,原始居民还吃蔬菜和水果。据资料显示,我国种植蔬菜、水果的园林业在商周时期已经相当发达,推测其起始年代应早于新石器时代。目前考古发掘中已出土葫芦、蝎子、甜瓜子、莲子、桃核、梅核、枣核、板栗壳、油菜籽等新石器时代器物,最早年代可达7000年前。但大部分属于野生植物。看来当时人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种植粮食作物上,同时采集一些野果充饥。人工培育它们是不可能的。然而,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近7000年的油菜籽,在陕西省Xi市半坡的一处房屋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小口小陶罐,里面装着炭化的油菜籽,经鉴定是大白菜或芥菜的种子。把油菜籽放在不易取出的小陶罐里,显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来年的种植。可见,中国的蔬菜种植历史已有六七千年,大白菜、芥菜、油菜的原产地都是中国,至今仍是民间最重要的蔬菜。
纤维作物和养蚕?原始人最早是冬天穿兽皮,夏天穿树叶。后来,他们逐渐学会了用野葛和麻纤维做衣服。原始农业发展后,人们试图在种植粮食的同时种植大麻、葛根等作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人们还通过采集野生蚕茧来学会养蚕和纺织衣服。这个过程可能比粮食作物的种植要晚,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发展起来了。大麻首先被驯化和种植。大麻是雌雄异株植物,雌株产生的种子是可以食用的。古人曾将其视为食物,列为“五谷”之一。雄株的纤维细腻柔软,可作为纺织原料。原始先民可能在采集雌麻籽的过程中发现了雄麻纤维可以作为衣料,并逐渐栽培。甘肃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大麻种子、新疆孔雀河古墓出土的距今4000年前的大麻纤维、辽宁北票市夏风遗址出土的亚麻残片,是目前最早的实物标本。苎麻,另一种纤维作物,是雌雄同体的植物,与大麻大约同时被种植。浙江吴县前山阳遗址出土了一些苎麻布和苎麻绳,距今已有4000多年。葛藤是一种野生纤维植物,但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了6000年前葛藤的纤维纺织残片,说明原始先民当时可能已经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甚至可能尝试种植。原始先民在采集野生桑葚充饥的过程中,会在桑葚上发现野蚕形成的茧,从而逐渐利用野蚕,然后有意识地保护饲养,最后驯化成蚕。河北省正定县南杨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两枚距今5400年的陶蚕蛹,4700多年前的前山阳遗址出土了蚕带、丝线和丝片。可见,至少在5000年前,我们的原始祖先就已经掌握了养蚕和缫丝的技术,这是纺织史上的一大成就,说明黄帝“春华”的传说...虫蛀”并非空穴来风。
三。家畜的驯化
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狩猎工具的改进和狩猎经验的积累,人们捕捉野生动物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可以在抓不到野生动物的时候,把一些活的野生动物或者暂时不吃的小动物放在天然的洞穴里或者围栏起来,以后食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洞穴或圈养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一些野生动物的性情开始逐渐驯服,然后被驯化为家畜。原始畜牧业就这样开始了。这一过程通常与农作物的种植同步进行。根据考古资料,狗、猪、牛、羊、马、鸡等家禽家畜至少在8000年前就已经被饲养。
狗?狗是被狼驯养的。早在狩猎时代,人们就已经驯养狗作为狩猎助手。在农业时代,有些狗会成为肉靶子。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都出土了七八千年前的狗骨头,说明狗至少在八千年前就已经成为家养动物之一。陕西省Xi市半坡遗址出土的狗骨,头骨较小,额骨突出,牙齿较小,下颌骨水平边缘弯曲,与华北狼有较大区别,具有居家养狗的特征。而山东交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陶狗却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使我们看到了新石器时代家犬的形态特征。
猪?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是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广西桂林竹皮岩遗址发现一具9000年前的猪骨架;河北武安县磁山、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猪骨架;并且在浙江余姚市河姆渡也发现了一个7000年前的陶猪模型,介于亚洲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属于家猪的原始阶段。而山东交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陶猪肚,属于典型的家猪。在全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畜骨骼和模型中,猪的数量最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常以猪为随葬品,说明猪已成为财富的象征。可见,猪在中国原始畜牧业中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绵羊?羊是由野羊驯化而来的。羊一直是北方居民的主要肉食对象。因此,北方废墟中发现的家养绵羊遗骸比南方多。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出土一只陶羊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一只陶盖钮。Xi安半坡遗址出土了羊骨头。在南方,最早发现的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的陶羊,属于家养羊。看来,至少在7000年前,绵羊驯化已经成功了。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和南方地区广泛养羊,因此在全国各地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羊骨。
牛?作为肉类的牛主要是黄牛。耕牛包括不同属的黄牛和水牛,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野生祖先。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了牛的骨骼,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牛的骨骼和牙齿,半坡遗址也出土了牛的牙齿,江苏郫县刘玲遗址发现了30多块牛的牙床和牙齿。说明早在8000年前就开始驯化牛了,6000多年前全国各地就开始饲养黄牛了。水牛养殖在南方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了16个水牛头骨。在江苏吴江县梅艳遗址还出土了7个距今6000年的水牛头骨。在北方,在山东的大汶口和王印,河北邯郸的勾践村和陕西的长安客村都发现了水牛骨。可见,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以北的一些地方已经有水牛生活。
马马的驯化比较晚,在我国一些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没有发现马的遗骸。我国马的祖先是生活在华北和内蒙古草原地区的蒙古野马,最早驯化的马也应该是这一地区的祖先。半坡遗址只发现两颗马牙和1指骨,但不能确定是家养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马骨出土,如山东省历城市城子崖、河南省白英市汤阴县城、吉林省扶余市市长岗子、甘肃省永靖县马家湾等地。
鸡肉?鸡是由野鸡驯化而来的。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原始鸡的遗骸,在xi安半坡遗址中也发现了原始鸡属鸟类的遗骸,说明原始鸡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到处都有驯化的可能。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山东省藤县北新等地均有家鸡遗骸出土,说明家鸡的驯化最早可追溯到80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已饲养家鸡,成为主要家禽。简而言之,古代所谓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在新石器时代就被驯化了。除了马,其他畜禽早在七八千年前就被驯化,远超黄帝传说中的“春华鸟兽虫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