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音乐文化论文摘要怎么写?
因为明清时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加世俗化。明代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良莠不齐,但其影响已达到“不问男女”、“人人都是Xi之”的程度。
于是,民间采编、出版、刻印小曲蔚然成风,从民间小曲到歌本、戏曲、钢琴曲,民间出版物纷纷问世。如冯梦龙编著的《民歌》和朱权编著的最早的钢琴曲《魔秘曲》。
明清时期最突出的音乐特征可谓多姿多彩。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品牌音乐、琴书、道教的说唱歌曲较为重要。苏州弹词对南方美丽弹词的影响最大。
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玉干为代表的苍凉苍劲的老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粗犷爽朗的马调;余秀山是美丽温柔的余调的代表。后来,许多新的学校诞生了。冀中的山东鼓、木鼓、西河鼓、京云鼓是北方比较重要的鼓字。
排子乐的说唱有弹弦、河南大曲等。秦书说唱包括山东秦书、四川扬琴等。道情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歌曲,比如蒙古族的评书,白族的大本钟。
明清时期,各族人民的歌舞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汉族的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月跳、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传播为特征的明清戏曲音乐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为海盐、余姚、益阳、昆山。
其中,昆山话经过苏志浩的完善和发展,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前缀、腹音、后缀,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南北歌合流后,昆山腔形成了昆曲,曾是顶级剧种。最早的昆曲剧目是明代梁晨宇的《浣纱记》,其他重要剧目是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圣的《仙宫》。
益阳戏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地方方言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地方剧种的数量与日俱增,如各种高腔剧种。明末清初,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梆子迅速发展,影响了陕西周浦梆子、陕西通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铿锵大方的梆子腔在北方省份经久不衰。清末,由西皮和黄儿两个基本声腔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并由此产生了影响全国的京剧。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在民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如北京的芝华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樊氏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雁、清代的流水等秦歌,以及《阳关三层》、《虎跳十八拍》等一批内容丰富的秦歌广为流传。
元末明初以来,出现了《海清那天鹅》、《十面埋伏》等名曲,最早的由华编著的《琵琶记》出现在清代。明末著名音乐学家朱载堉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两个相邻律(半音)之间的长度之比,精确到25位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