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杨凡造船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企业没有资金,没有机器设备,没有厂房,甚至连简单的修船工具都没有。每个员工贡献200元作为资本,每个工人获得65,438+05斤玉米,并扣留65,438+0斤作为生产流动资金。经过近十个月的经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修船工程开始启动。先后收购了市北区铁工业部和海员锯厂,并修建了滑道,维护各种木质货船、渔船和舢板,还修建了舢板。第一艘木制帆船胡阿祥号的建造和交付,吹响了第一个号角,竖起了第一面风帆。1950年4月,公司更名为“青岛船舶修理生产合作社”,次年迁至四川路25号。从此,青川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因为解放后,航运业还没有走上正轨,造船业受我国大跃进和钢铁冶炼的影响发展缓慢。未来十年,企业只能修理100-300吨,建造100吨木质摩托艇。
1960 6月1日,青岛造船厂,由青岛修船生产合作社更名,青岛公私合营造船厂合并为“国有青岛造船厂”。至此,这个以地域为标志的名字,响彻至今,成为企业的品牌,城市的象征。青川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中曲折发展,一步步坚定地向梦想迈进。1963年,企业集中在第六机械工业部(军工部),按国家计划开始建造军品,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企业。1964开始建造钢质拖轮,实现了“木到钢”的转变。1968年,六机处与青岛市政府共同投资扩建,新增造船设施,形成了放样、酸洗、下料、合拢、机加工的完整生产建设体系。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具备建造3000吨级军民用船的能力,成为青岛市区12大型企业之一。从自发联合起来的100多名工匠,到有一定技术含量的1704名员工;从一个借来的小厂房,到一个造船设施齐全、厂房面积1.52万平方米的山东骨干造船企业,朴实的年轻船工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梦想是用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实现的。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企业设立军事代表处,8月1980年,总装备部车船军代局军事代表处在青岛成立,与海军驻青岛造船厂军事代表处形成目前的格局。两个代表处进驻工厂监督军用艇的建造,促进了军事任务的承担和舰船质量的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历史的画卷被画上了浓重的一笔:青岛舰迎来了两个重点项目:271型100吨级登陆艇和037型猎潜舰。
攻坚克难打造优质登陆艇271
1970年,由青岛和上海708所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艘271型100吨级登陆艇投入使用。该型艇首次分阶段建造,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271登陆艇齐新合作建造海龙037。
根据六机部指示,在北海舰队支持下,我海军“五种水面作战舰艇”之一的037型潜艇于6月1971在青岛开工建造,首次采用双向不锈钢管焊接。1974年,该企业被正式确定为生产037型猎潜艇的定点生产企业,共建造17艘,从而成为中国唯一生产水面作战舰艇的地方企业。1978年该型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95年该型艇由企业建造参加“95神威”海军演习。
1978年7月9日,是一个让青川人无比自豪的日子。山东省首艘5820吨散货船“鲁海64”带着绿舟人的梦想成功下水。这一刻,在全省引起了轰动,开启了当时中型货船建造的时代,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此后的20年间,青川为拓展造船领域不懈努力,先后建造了泥驳、冷藏保鲜船、油田供应守护船、江海两用钢货船、1000吨水罐车、74米驳船等多种船型,打造了“青川”品牌。其中,为胜利油田建造的2000马力和3000马力超浅吃水拖轮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大功率喷水推进技术和大功率可控硅电力推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造船业在国际造船市场上一蹶不振,民品市场萧条,企业经营困难。此后十年,军代办与青岛舰携手共进,共度时艰,以军品为主线,保证了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在此期间,企业扩大船舶修理范围,新增航行修理业务,自建厂以来修理各类船舶1700余艘。8月1999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海关总署首次政府采购招标中,青岛舰一举拿下5艘200吨级海关缉私艇的建造合同,开启了公务船建造的先河。船艇首次采用铝焊接、铜镍B10管材和高强度903钢板,随后于2006年7月5438+0接收了4艘新型缉私艇。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风起云涌,造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长期以计划经济为导向的青年之舟举步维艰。新领导班子洞悉市场回暖迹象,抓住机遇,打破锁定,提出“巩固军品,发展民品”的经营思路,大刀阔斧改革,经历工人思想的洗礼,企业战略的转变,以人才强企,以技术打造核心。2003年,企业拓展民品市场,2005年进入国际市场。2006年军民产品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2008年民品产值占比达到81%,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使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时代。从船到船的跳跃
2002年7月,青岛舰在海军073A型中型登陆舰招标中获得第一名,实现了军品建设“从船到舰”的跨越,扩大了生产规模,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创建中国北方特种船舶建造基地。
2003年8月,企业为国家重点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造了塑料排水板船。该船是国家重点项目——上海航道疏浚工程急需。年轻艇人以“敢打硬仗、善于打硬仗”的精神,在80天内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年轻艇历史上工期最短、用钢量最大的纪录。长期以来,青岛建造了500多艘各类船舶,主要包括军品、船用、公务船和工程船,积累了丰富的建造经验。拥有总装、海洋装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交集团等实力雄厚的船东,占据中国北方特种船舶建造基地的地位。
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随着国际航运市场的日益繁荣,智能开放的青年船舶也在不断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2005年,与日本东洋船舶贸易公司签订了两艘3300吨多用途货船建造合同,随后又先后为印尼和日本建造了6艘货船,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2008年奥帆赛之际,结合青岛建设“帆船之都”的城市发展战略,2005年7月,公司成立了青岛蓝波游艇公司,设计制造了各种豪华休闲游艇,产品销往英国、意大利、挪威、法国、澳大利亚、科威特、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在游艇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历史翻过了写了60年的厚厚一页,崭新的一页呈现在青川人民面前。
见证了青川60年辉煌的四川路25号地块,地处老城区,空间狭小,设施设备陈旧,已无法承载“大船”青川。青川必须寻求更广阔的空间,更深的水港,更大的船台,更先进的设备,更新的管理体系和现代造船技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跳。从2004年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始,青岛船舶就一直在谋划企业的搬迁、转型和发展,及时融入了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船舶工业的整体部署和青岛市“保护和发展环海湾”的战略。2006年确定了“搬迁、重组、合资、合作”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即通过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妥善处理历史债务和安置职工、筹集启动资金实施异地搬迁。通过搬迁改造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技术、设备和产品;通过引进外资和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转换经营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富有活力和特色的现代造船企业。这是为了企业在盛世中抓住机遇,居安思危,实现跨越式发展。2007年,该工程被列为青岛市重点工程。2008年6月,引进北京剑龙重工集团及其子公司杨凡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新项目于5438年6月+10月在即墨努岛开工建设。
随着第一铲土的扬起,青川将在即墨努岛这片沃土上开始第二次创业。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体制机制要变,造船模式和管理模式要变,经营地点和员工身份要变,这在青川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勤劳智慧的青年船工们将秉承“求实、创新、求异”的精神,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建造大中型军用辅助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海洋工程船和特种油轮,实现差异化发展,做强做大企业,打造中国特种船舶建造基地。
走出胶州湾,走进牛岛港,一幅激动人心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特种船舶建造基地”正在崛起。对于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晴川来说,她正迎来人生中又一个春天,依然生机勃勃,朝霞满天。
2011年6月28日,青岛杨凡造船有限公司在青岛造船基地举行20.5万吨级散货船开工仪式。20.5万吨级散货船是公司成立以来承接建造的一系列大型散货船,标志着企业从建造期进入全面生产经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此次建造的20.5万吨级散货船是青岛杨凡造船有限公司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合作研制的第一艘大型散货船,也是山东省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船舶。该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已入级ABS美国船级社,符合PSPC和IACS国际船级社CSR共同结构规范的要求。节能减排环保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船舶实际运行中的可操作性、广泛适应性、安全可靠性,推动了中国船舶工业向环保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