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荔枝栽培历史
从化的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历史悠久,无法研究最初的朝代。清雍正八年(1730)《从化县志》第二部记载:“荔枝有几种,以核小、夏季至日成熟的为最佳。”抗战前,从太平到温泉的流溪河两岸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荔枝产区。日本侵占从化时,荔枝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前夕,荔枝生产得到恢复。1949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14200亩。土改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纷纷在山坡旱地和“五界地”种植荔枝,从小规模种植到连片种植,荔枝收入成为该县农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20世纪50年代,全县新种植荔枝果树1.1.0000亩。1958,人民公社后,土地和果树归生产队集体所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公社砍伐果树,种植水稻,导致水果产量损失。1979年,全县荔枝种植面积由1972亩减少到1930亩。20世纪80年代,县委、县政府加强对荔枝生产的领导,把荔枝生产作为从化的一大优势,实行荔枝管理责任制,组织建设荔枝生产基地。1983全县共圈出荔枝苗17万余株,新植荔枝约2000亩连片在太平至温泉、城郊至龙潭公路边坡上,形成公路沿线荔枝林带。县政府为荔枝调拨进口化肥61,31吨。从1984开始,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七干岭南、龙潭西、澳头黄罗、白土村设立荔枝种植示范点,带动了全县荔枝生产的发展,掀起了新的荔枝种植热潮。本来荔枝少的地方,比如旗杆、民乐、鳌头、龙潭等。,也开始利用山坡进行大规模种植。到1986,全县荔枝种植面积增加到40500亩,比1979翻了一番。从化在1986被列为全国七大荔枝生产基地后,迅速掀起了以栽培山地种植荔枝为主的发展热潮。1987 10,县委、县政府把荔枝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发放荔枝育苗财政贴息贷款98万元,水果种植(含其他水果)贷款200万元,每年64万株荔枝苗。各级领导设立荔枝种植示范点,荔枝种植趋于基地化。1987至1989,全县新植荔枝面积18900亩。其中,太平镇新增荔枝树654.38+0.3万株,深港镇形成了广从公路沿线2000亩、林吟至石莲4000亩两条荔枝为主的林带。官村镇人均荔枝果树近9棵,荔枝发展速度居全县第一。20世纪90年代,荔枝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连片种植优质荔枝的热潮相继出现,种植面积以万亩以上的速度增加。1995年夏天,广州市市长李视察官村镇新田村。当他看到延伸到半山腰的荔枝林和山下的小楼时,高兴地题词:“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楼”。到1996,全市荔枝种植面积首次突破65438+万亩。到1997,全市荔枝种植面积比80年代末翻了一番。到2003年,全市15个镇中,荔枝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的有9个镇,分别是太平、深港、江浦、官村、桃园、良口、旗杆、鳌头、龙潭。2004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23.67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荔枝生产基地10个,荔枝种植面积2.5万亩。
1979年期间,荔枝种植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太平、深港、江浦、城郊、流溪河两岸温泉等地。这5个公社种植了30多万棵荔枝树,占全县的三分之二,荔枝产量占全县的80%。上世纪80年代,随着果树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种植水果的积极性很高,在流溪河沿岸地区不断扩大品种,逐年向丘陵台地发展。原来官村、七干、民乐、澳头、龙潭都种了不少荔枝。到1985,这些地区的种植面积都超过了1000亩,成为从化荔枝的新产区。90年代荔枝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良口以北的吕田、东明也有小面积种植。到2004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23.67万亩,其中太平镇7.54万亩,占31.85%。鳌头镇占地5.93万亩,占22.77%;郊区街道3.86万亩,占11%;温泉镇3.58万亩,占15.12%;良口1.1.9万亩,占5.03%;江浦街道1.1.4万亩,占4.82%;街口街道5891亩,占比2.49%;其他3798亩,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