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古建筑群在哪里?

曾家古建筑群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曾古建筑群(包括曾在公庙、曾允公庙、中将堂、友谊堂、观月台)

一.地理位置

武夷岗曾家清代建筑群位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上清龙虎山和天师府接壤的泸溪中游的贵溪市二口乡二口村曾家村民组。交通便利,铁路有夏颖线和深沪火车站;鹰潭到冷水到资溪有路,路面已经水泥硬化;水路有芦溪河直通天师府和龙虎山。建筑依山傍水,树木葱郁,设计独特,环境优美,用料考究。

二、范围领域

“武夷港”建筑群建于清乾隆三至五十年(公元1765-1785),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布局呈“品”字形,分为曾氏祠堂、鱼塘园、经学书院、住宅四部分,总面积64000平方米,当年84户428人。

第三,历史沿革

武夷港曾氏家族发源于济南嘉祥县城南40里的吴山西元寨。战国时南迁至湖南湘乡,后迁至江西吉阳(今吉安)。之后从集安迁到贵溪县城以南约60公里的五一岗村。现为二口乡二口村曾氏之家,后人称武城曾氏,亦称宗盛。

字派是以孔孟曾衍四姓为核心的统一字派,由皇帝亲自书写并加封。

同治三年,仁宗皇帝赐字十五派:宏、闻、贞、时尚、颜、兴、郁、传、己、广、昭、贤、清、范、香。清朝道光年间的玄宗继续给了一个十字派:命、德、维、悬、福、秦、少、思、显、升。

民国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总统袁世凯继续给予坚、道、敦、安、丁、毛、修、赵、易、常、于、文、桓、金、芮、雍、、石、徐、常二十家思想。

武义港原名乌泥港。到了曾的第二个祖先,它就遵循了“仁义道德”的古训,希望后代“仁者”。因武夷与乌泥谐音,故改名为武夷港。

武夷岗曾氏是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后裔。与曾国磐一脉相承,原来是李、邓二村。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江西吉安曾白石、曾允石、曾之父曾三兄弟逃到乌泥港,在李、邓家中做长工,帮他们放牛。有一次,曾韵诗在邓家屋后的花形山上放牛睡着了,梦见自己睡觉的地方是风水宝地。曾韵诗死后,后人按照他的梦把他葬在长眠之地。的确,曾的后代开始繁衍生息。但是,原来的邓姓和李姓正在衰落。现在曾韵诗的坟还在。

四。保护区资源的描述

《曾氏公词》原本有三个公词,分别是曾献公词、云石公词、曾载公词。曾显祠堂建于乾隆二十年,由第一代曾氏修建,毁于1958。云石寺建于乾隆四十年,由曾氏第二代人所建。现在它是一所房子。曾氏宗祠,曾经保存完好,是乾隆五十年(1785)为第三代曾氏所建,相传是一位富婆为纪念刚去世的丈夫而建。寺庙南北长44米,东西宽26米,高8米,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地面支撑着100根木柱和2块长8米、直径0.5米的青石。寺庙分为五个部分:舞台,餐厅,观赏大厅,神社和茶室。大楼里有许多横梁。其中墨画一条龙,喷云吐雾,扶摇直上。整个建筑古朴典雅,颇具地方特色。根据宗族的规定,每年清明节和冬季至日期间,族长会召集全村人聚集在这里,宰杀猪和羊,举行大型宴会,然后向祖先献祭。有时会邀请剧团来此演唱,以展示宗族的浓郁风貌。寺前还挂着一幅石刻对联,“沂水满霜露,春风遍佛藻香”,字体铿锵有力。寺庙的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结构为横梁式结构。周围外墙过脊,屋顶雨水通过天井排出屋外。

“鱼塘园”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长200米,宽60米,占地12000平方米,后毁于1973。鱼塘里种荷花养鱼,园内广泛种植花木,还有一个赏花亭。这里曲径通幽,花香四溢,是理想的休息场所。当时由专人管理,其费用由益田支付。

经学院建于道光年间,长140m,宽36m,占地5040m2。院子前种了四棵桂花树和两棵柏树。后来毁于1958。是曾姓子弟读书的地方。族长在这里聘请老师授课,孩子们可以免费入学,经费从益田支出。从书院开始职业生涯的有曾小南、光绪状元曾、宝鼎军校一期毕业生曾广勋、中将曾显耀等,还有很多知名的博士、老师。该学院曾因其学生和书籍而闻名。

“住宅”是建筑群的主体。初建时有42栋510房间,后来发展到68栋712房间,占地面积43816平方米。住宅依山依水而建,分四列。外部根据山势用墙围起来,给人一种别墅的整体印象。别墅大门朝南,门前的道路由花岗岩石板铺成,沿着别墅外侧水平走向。符合“迎日”的民间传统。到大门前,石阶路转90度,正对大门,有一个6米见方的平台。大门向东南呈“八”字形,两侧有三根脚径1米高的花岗岩旗杆墩。石墩呈“销”字形排列,平台上多了六级台阶,是别墅的大门。城门是王宓风格的弟弟,门楼建筑已被摧毁。大门内有一个90度的直角半圆空地,空地是一个小区院落的门楼。门楼前有宽约1.5米的过道,沿过道可通往二、三、四排房屋,每个住宅小院都有门楼。院前围栏高3.5米,厚0.4米。地基是花岗岩,脚下是0.2米的花岗岩条,上面是砖墙。还有被花岗岩栏杆围起来的院前过道。每家房前空场深5-6米。一般住宅格式为六房、三房、七房,面积500-800平米。每栋房子的小院都用砖墙一直围到顶部防火,砖角都是用花岗岩砌的,防止碰撞。屋内有前厅,两侧卧室,天井相连,天井后有中厅,中厅后两侧有两个小天井。中厅和后厅两侧是卧室,天井旁有过道连接厨房、柴房和牛棚。每天都会修建地下沟渠来排出屋顶的雨水。后厅、中厅、前厅两边的墙壁都是木板。大堂前门两侧窗户规格为1.5m× 1.25m,房间前窗略大。窗口设施分为内、中、外三层。外层用细条编织成格子网,盖在窗外,可以驱赶蚊蝇。中间层是有福寿喜庆图案的窗棂,边框上套着另一个。住宅建筑为1英尺6英寸、1英尺7英寸和1英尺8英寸。屋顶用木板钉着,以防雨雪。大殿的地面也是花岗岩石板铺成的,石板上刻着花,还有石灰、黄泥、咸盐、桐油、米浆铺成的泥地。房间大小为1.2 ×0.85 ×0.8,上面是木地板,下面是地板,比厅间地面高出约1英尺。天井四面全是花岗石板,有地下沟渠排水,中间用鹅卵石拼成各种图案,构图精细美观。

由于建筑前的精心规划,该综合体既形成了优雅的高层亭台楼阁,王宓风格的递进式大厅,也形成了两个大厅并列的宽敞平房,求同存异。在施工工艺上,主要特点是:四周都是超级山脊,房屋之间并不相连,但小门大开,自由出入,对防止火势蔓延大有好处。据村民回忆,古民居的几次火灾,只能烧着起火点,不能对其他房屋造成伤害。在古别墅的整体布局中,有四五个小的民居院落作为一个小群体,也有利于防火。在整体布局上,建筑风格给人以美感,形成东南方向的梯形递进布局,既方便屋内采光,又符合“紫气东来”的民族传统。

在建筑技艺上,讲究工艺雕刻,室内梁柱用花纹和图案装饰,小房子的大门上建有门楼。门楼由木头和砖石砌成,做工精致。名字是有九层楼的十三个屋顶。房子的内部布局也相当合理。杂房与正房隔离,门进门出,便于保持干净卫生。庭院前有花坛,庭院后种有松柏等花木,美化绿化了环境。

由于建筑结构严谨,古宅虽历经多次风化,但从未自然倒塌,足见能工巧匠在建筑技艺上的高超技艺。

动词 (verb的缩写)人文景观

1.花形山:又名“左马形山”,位于曾家坞后面。它看起来像一个女人坐在这里,它的形状栩栩如生。现在曾韵诗的墓就埋在那个女人的肚脐上,山上还有三百岁的古松。

2、后人争功的旗杆石墩。共五副,其中道光年间曾小南进贡,字迹清晰。

3.石雕对联。目前有两副写得很清楚的对联。一幅曾在寺门上,上半部:“沂水满霜露”,下半部:“春风吹藻浮萍”,字体苍劲有力。

另一副对联在第一面旗门上。第一部分:“一条行云流水”,第二部分:“四壁青山罗担保”,横向部分:“含宏光达”。

4.字碑:保存较好的有两块,一块是绘有“巴元”的金碑,一块是曾在寺中的中堂碑,一块是绘有“钟女堂”的金碑。

5.历史人物

曾小南,道光八公,九江水师官,60岁退伍回乡。他死于61岁,葬于马蓬冷水。后来由于银矿开发,他被迁到祖坟山。

曾广勋第一期毕业于保定军校。

曾婉瑶,号——中将,今台湾省人。

黄埔二年级学生曾泽强。

黄埔16岁学生曾昭宗(音译)。

信息来源:鹰潭市人民政府

二口村:二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