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简介
李白少年时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背诗书,观百家,写诗学剑术,爱好广泛。他十五岁时就写了一篇优秀的文章。20岁以后,我在四川漫游,领略了四川壮美的风光,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热爱祖国、豪放爽朗、热爱自由的思想,也种下了游仙消极思想的根。
开元十四年(726年),26岁的李白离家远游,开始了为期16年的安陆(今湖北)漫游,足迹遍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观和漫游生活,如《丁度守歌》、《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岳重访古》、《洛城春夜闻笛》等。,风格成熟。
天宝元年(742年),42岁的李白被朋友推荐,要被发配到北京拜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十分激动,写下了《笑着出门,我们是蒿人吗》(《南岭子弟不进京》)这样的诗句,以为自己会实现政治抱负,但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颓废,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诗人“有智而肯助之”(《戴寿山答孟少府传文》)的愿望没能实现。结果被排挤,失望而愤慨地离开了长安,结束了不到两年的帝都生活。这一时期虽然不长,但诗人接触到了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写下了许多抨击现实的诗篇,如《古色古香》、《难于上青天》、《傅亮吟》等。这些诗抨击了权贵,表现了诗人的思想道德和反抗精神。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带着幻灭的痛苦和愤慨,他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涯,自适诗酒”(刘《唐代翰林学士》),但他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有朝一日重登朝廷。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到杜甫和高适,三人结伴而行,游历梁园和济南。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秋醉同眠,日携手行”(杜甫《与李十二求隐居》)。这一时期诗人的创作最为丰富,代表作品有:《梦登天目山》、《入酒》、《北方流行》、《梁园诗》等。深刻的现实暴露和强烈的反叛精神是这一时期作品的显著特点。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愿望,李白加入了王勇李林的队伍。没想到,王勇和苏宗争夺皇位,苏宗淘汰了李林的队伍。李白被判有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诗人无声地哭了:“这辈子,幸好半路上遇到了大赦,被释放了。《朝发白帝城》这首诗描述了当时的心情。
商元二年(761),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秋李光弼领兵追击史朝义,决定从军,却因病回金陵,说“天道夺壮士心,送别”(《听说派百万赤军到东南懦夫处申请伐纣,我仍留金陵崔奉御十九韵》),并于宝应元年(770)
李白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继承和发扬了自屈原以来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将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经常用无拘无束的激情来表达他战斗的雄心,以及他扶贫和稳定国家的理想。诗人以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傲慢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李白虽然与府的人民没有广泛的接触,但他也同情劳动人民。在《鼎都湖歌》里,我写了船夫的血泪。在《秋浦之歌》中,我写了渔民和冶炼工的艰辛。在《妾的不幸》、《长征》、《北方流行》等诗歌中,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安史之乱后,他哀叹“白骨化为丘(一为“掩”),庶人何罪”(《赠蒋好屠户》),表达自己“申请包裹却哀痛七日”(《奔向死亡之路》),“半夜四五声叹息,常为大国担忧”()。
他用大量的诗歌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寄托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在诗人的笔下,陡峭的蜀道、奇峰怪石、奔腾的河流、飞瀑,都是壮丽动人的。
毋庸置疑,李白诗歌中也存在着求仙、访道、炼丹吃药、传道授业解梦、及时行乐等负面情绪,需要加以鉴别。
李白的诗是自由放置的,他要坠入天空,天空在地下。实在是虚无缥缈。诡异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童话,奇闻,传说都融合成了诗。但他的诗如出水芙蓉,非假雕。构成了其典雅豪放、瑰丽洒脱的艺术风格。他最擅长七言律诗和绝句。他的绝句被后人视为唐代绝句的典范。杜甫对李白印象很深,曾经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笔落震风雨,诗成泣鬼”(《寄十二白韵》)。
《李太白全集》代代相传,有990多首诗。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和现在的李白济《屈退元朱金城校注》。可以参考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王运喜的《李白研究》,尧尧的《李白》,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编的《李白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