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的革命和进步

(1)首先,我认为革命和改良都是现代中国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革命和进步不是某些人主观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近代开埠以来,中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自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受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中国的腐朽势力正在抬头,与侵略势力结成联盟,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中国只有改变现状,自强不息,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和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种不同方式。

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冲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苦难,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抑制了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正是在四面受敌、即将被肢解的情况下,中国人民才意识到,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现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虚心学习西方先进文明。

(2)改善应该是首选。因为改良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渐进有序的制度改革,和平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进可以让传统和现代不至于完全脱节,也可以让改变更加持久有效。相反,革命会流血,带来人民的苦难,还可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分裂。革命之后,可以实施大规模的变革。然而,由于传统的障碍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变革的效果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当然,改进也有它的缺点,但从长远来看,改进更可取。(其实革命的直接效果是推翻一个政权,但这个革命只有在新政权大力推进改革的情况下才有效。也就是说,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然而,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偏离了革命道路。首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太紧太深,他们不想让中国富强。所以他们并不是真的希望中国通过改善来改变现状。其次,统治阶级中的顽固势力过于强大,不愿在改革过程中失去原有的利益,所以极力阻挠或拖延改革的步伐;第三,改革者自身的弱点和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

所以,革命局面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革命者人为制造的,而是近代中国各种主客观条件造成的。

(3)改良与革命密切相关。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通过改良来镇压革命。比如慈禧太后明确表示,宪政的目的是杜绝革命。反过来,许多改良措施客观上为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改良是革命的先导。比如戊戌变法,推动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大量西方民主进步思想。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施了废除科举、兴学、派遣留学生、训练新军等措施。初衷是维护其统治,实际上是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如果改进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改进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当改进被延迟时,它所实施的措施必然会产生推动持续改进的力量。如果不能有效疏导这些力量(其实最有效的办法是继续改革,实现自己最初的承诺),那么这股力量必然会在体制外寻求道路。这条路就是革命。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