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卷
邓小平同志说:“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能力的好坏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败。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视课程的目标取向,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学科素质,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大进步,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即历史的结论,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维度。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的教育功能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课程的目标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塑造完美的人格等等。这些观念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历史教师要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教师应在深入学习和理解历史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节课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在设定具体班级的目标时,可以分别设定这三个维度,但在具体应用中,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这样才能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新教材,了解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到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一种碎片化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重大历史问题。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就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为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观,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构建知识的体系和结构,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观察和解释历史。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载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使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了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过程。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和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允许不同的理解和争论,绝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可以用设问、设问、提问等方法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不是一两节历史课能做到的。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得情感体验;通过发挥历史作用,开展辩论,明辨真相,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用真挚的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感同身受,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一起呼吸,彼此心灵碰撞,情感交流;在理性的更高层次上,判断历史事物的价值,促进情感体验的升华。教师长期以来坚持寓教于乐、讲道理、讲道理的统一,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