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童、余华的作品为例,新历史小说是如何颠覆正史的“宏大叙事”的?

1.正史与宏观叙事从经验层面来说,正史是一部“官修”史,是一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历史,是一部按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编撰的历史,所以也是这个时代最正当、最权威的历史叙事。在任何稳定统一的文化语境中,都有一套关于历史叙事的基本规则,使历史叙事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即“元叙事”或“元话语”。所谓“元叙事”,是法国后现代批评家利奥塔所说的“证明知识的合法性”的叙事,其“动人的部分包括其英雄式的主人公、巨大的危险、壮丽的航程及其伟大的目标”。所谓的“主话语”是一种主体的知识证明其立场的话语。正史之所以“正”,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正当性和权威性的标准。具有“从右视听”的功能,即判断一切差异,统一一切话语。具有这种功能的叙事和话语被称为“元叙事”或“元话语”。它们规定了正史的基本特征(说什么,怎么说)。换句话说,根据它们讲述的历史,无论是以历史教科书还是文学作品的形式讲述,都具有正史的性质。作为中国小说的四大源头之一(史传、传奇、笔记、剧本),史传传统主要来源于正史,正史观念对中国当代小说影响深远:a .纠正历史缺失的写作目的b .沉思赞美的写作风格c .全知叙事方法d .相对于历史附加的宏大叙事的评价标准,还翻译了“宏大叙事”和“宏大叙事”。比如启蒙叙事是宏大叙事,知识精英总是走向理想的伦理政治终端和宇宙的和谐。2.话语的反叛:苏童的《红粉》改写了元话语的话语,是“一个代替不存在的所指系列的能指系列”。我们分析话语,不仅是为了分析话语的结构方式,更是为了理解某种话语形式要做什么,实际上能做什么,也就是它的内在动机、价值和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历史与话语的关系:历史是以话语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由于任何事件只有被组织成一定的话语体系才能被赋予意义和价值,所以任何历史构成都涉及话语,并以话语的形式存在和传播。这样,话语对历史表达就有了很大的统治力。它说了什么,没说什么,谁在说,怎么说,都会影响人们对历史风貌的理解和把握。这是话语权,也是解读文字的权利。新历史小说话语的双重性:既要用叙述者的话语来遮蔽表达“真实历史场景”的话语,同时又拒绝对叙述者的话语是否更真实做出确定的承诺。小说家重写历史的目的是想说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个人经历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同学,这是我写的。看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