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始于何时,止于何时?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止于1949。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台湾省(194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晚清、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逐渐形成并解体。

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阶段;

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扩展数据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阶段的开始(1840-1860)

阶段特征: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中国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由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矛盾的聚集促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爆发。

(3)思想上,随着“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的认识。

2.第二阶段(1860-1901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阶段特征:65438+1960年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阶段。这40年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出现了甲午战争和割据狂潮,日本社会进一步沉沦,《辛丑条约》签订后最终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以维新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中华民族救亡高潮兴起。

另一方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为了救国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改革和改良。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政治斗争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请注意,民族矛盾是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3.第三阶段(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化。

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由“瓜分”转向“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朝和袁世凯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了。

清朝的“新政”和“立宪”不仅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且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失败,但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产阶级* * *和国家的建立,使民主* * *观念和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达到顶峰,可以看作是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4、北洋军阀统治的第四阶段(1912-1927)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是近代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扶持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其反动统治迅速破灭了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但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日益成熟。所以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进步与反作用的激烈斗争,进步终将战胜反作用。

5.五国对峙十年(1927-1937)(又称土地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梳理财政,发展经济,促成了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 *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抬头。Xi安事件的和平解决揭开了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两党的对立斗争;中国与中国的民族矛盾逐渐成为日本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两党从对抗走向合作;在* * *从幼稚到成熟。

6.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第六阶段(1937-1945)(两国合作第二时期)。

阶段特点:此阶段历史为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了民族抗战,最终日本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7、人民解放战争第七阶段(1946-1949)(第三次国民革命)。

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向内战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反攻阶段,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略决战,国民政府垮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

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