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高考”的八位文学大师是什么?

公元1057年,也就是宋仁宗嘉祐二年,高考(科举)逐步开始。

今年的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次。贡举录取的进士可谓群星闪耀,其中不乏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后人统计,好家伙,这次考试居然出了八个文学大师,九个现任宰相。

东坡先生榜上有名,但只相当于211。

当时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为秀才。因《刑忠论》一文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后来,在科举考试中,苏轼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

关于苏轼的科举,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考官欧阳修非常欣赏一张卷子,本打算把它做成状元,但他认为这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放在后面了。后来,我知道这篇论文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

其实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被后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猜一定是“素芬”和“秀芬”编的这个故事。总之是从骨子里崇拜苏轼和欧阳修的超级粉丝。

据史书记载,欧阳修得了苏轼的《以刑赏忠论》,是意外之喜。他想被加冕为学者,对他的客人曾巩的所作所为犹豫不决,但还是屈居第二。

这段话是否意味着苏轼考了第二名?不是这样的。因为史书上接着写:苏轼“以春秋为义第一,科举得第二”。

历史真相是,苏轼连前三都没进,只考了进士二科,排名不高。

用现在的话说,考生苏轼不仅考不上北大清华,甚至连985的边都没摸到。最多他考进211。

当然,这并不影响东坡先生的形象。

考生有很多硬角,作家思想家把握很多。

事实上,除了苏轼和曾巩之外,还有许多后来的文学巨擘在争当第一,如苏轼的弟弟苏辙和曾巩的弟弟曾布。

甚至,失败的学生中也有硬角:苏氏兄弟的父亲苏洵也是考生,但老人现场发挥不好,连二本录取线都没过。

如果算上主考官欧阳修,这次考试其实汇集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除了王安石不爱交际,当时还在某地做小官吏,宋代最优秀的文学家几乎都在这里。

除了这些大文豪,这个学科还有两个著名的思想家,一个是程颢,一个是张载。

程颢就是著名的“二过程”之一。他师从周敦颐,由他开创的理学与朱的学说并称为“理学”,直接影响了中国人近千年的思想。

张载,程二之叔,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寺庙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的寺庙并称为“北宋五子寺”,影响深远。

考官超级豪华,考生超级有才。

总结一下,1057的科举考试有两个特点。

第一,考官阵容豪华。

考官是欧阳修,翰林学士,不用说,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副主考是王珏、梅芝、韩江、范真,都是当代著名的文学专家。

其余考官和工作人员也是内阁官员。

第二,学者是能够聚集的。

今年的进士集中了宗申、哲宗两朝各领域的代表人物,有政治、经济、文学、经学方面的领军人物。除了上述作家,后来成为宰相的有9人,也有不少文武双全的人。宋代历史上幸存下来的有24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此列。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和林。

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吕惠卿帮助王安石推行了许多新政,也是一位优秀的实干家。

张盾官至宰相,不仅自己在二甲,他的侄子张衡竟然还是本科状元——秀才。

王绍是北宋著名的士兵,他是一个秘书官。

相对来说,林西的仕途有点落后。他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这个官职不高,但很重要。掌管官、户、礼、兵、刑、工六部文书,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这个帖子不好玩。比如他很欣赏苏轼,却要按照老板的意思起草一份谴责苏轼、苏辙、司马光等人的上谕,实在是违心。因此,当代一些研究者戏称他为“北宋姚”。

可能大家会好奇,这个科目的前三名是谁?

状元张衡、窦边、探花人罗凯。

虽然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也不是闲人。

比如对于状元张衡,同为考生的苏轼是这样评价他的:“百年无人能及。”老板宋徽宗·赵霁对他的评价是:“内德纯洁真诚,外表庄重,是汉源诗人,是民族董亮。”

不到一月,2020年高考就要开始了。

谁能说10710000考生中没有潜龙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