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什么及其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虽然三十多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根本指导思想是“自强”和“富”。其分类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前四个字“师夷长技以制夷”表明了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西方侵略的道路。
历史背景: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些官僚开始意识到西方造坚船利炮的力量。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强兵的繁荣,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因此有人称之为洋务派。在此之前,有学者提出要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比如,魏源在《海图册》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抗学》中主张“以中国伦理为原,辅之以各国之术以富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清政府用领土、主权和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饱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从而呈现出暂时的“稳定”局面,即所谓的“中外和平”。然而,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恭亲王等,他们掌握着中央政权,并没有因为这个“和局”的出现而减少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等人都为太平天国的灭亡立下了丰功伟绩。他们亲眼目睹了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外族社会”的巨大力量,从而感到一种潜在的长期威胁。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政治家”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努力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一是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国内外“和平”的条件下复兴徐图。
国际背景
自13世纪以来,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过长期劳动和经验积累,农民和手工业者改进了生产工具,发展了农业。机器开始出现在纺织和冶金行业。不仅提高了产量。它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了不同的阶级。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到洋务运动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一体化和现代化。讲究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必然会融入整体。现代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现代化的原因。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被动地卷入其中。当时中国没有经历长期的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与世界潮流分不开的。
运动派别: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轰炸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废墟。可以说“内忧外患”一起来了,清朝统治集团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洋务派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中心代表是地方代表艾辛吉奥尔罗·以心。
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等湘怀集团,也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文化、船舶、火车、机器、枪炮、报纸、学校,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人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因此主张发展“西学”,推行“西化”,建立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建立新军,以达到“自强”的目的。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资金和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业、采矿业和运输业,以达到谋求财富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分子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有同治皇帝的老师、工部大臣、大学士,如倭仁、宋、金等。在中部地区,主要是一些大陆官员。以日本仁义为代表的顽固派,唱出“立国之道在于尊礼义而非权谋,根本目的在于人心而非技术”,主张“忠为铠甲,礼为干神”以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很高尚,很正确”,但“以礼义为脊梁,以忠义为铠甲,不利于自强。这二三十年来,中外官员未能管住敌人,只用空话来填充责任,导致了庚申的变化。”洋务和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府是推进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影响主要不在清朝中央政府,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督抚、督抚。慈禧明白,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要维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有实力、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于是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过程
主菜
咸丰十年(1861 1 11)十二月初一日,恭亲王益欣与桂良、文祥一起,打出了统筹外事的六条章程,发动了针对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1861辛酉政变后,与原有保守势力发生冲突的慈禧步入统治中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她采取了扶植洋务派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工和民用企业,中国现代化运动迅速发展。
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建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采用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现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国已经具备了各种军品的铸铁、炼钢和机器生产能力,包括大炮、火器、弹药、水雷、轮船等新式武器,并装备了部分部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炮兵训练学校等一批军校,为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洋水师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就之一。北洋海军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促进了一系列近代事业的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建立,洋务派意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这需要能源、钢铁等工业来支撑。同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要发展民族经济,与外国人“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着“求财”的旗号兴办了不少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间企业。成立仅三年,招商局就为清政府追回白银1300多万两,还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船公司的垄断。
后来,中国的近代矿业、电报、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洋务运动期间轻工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从65438年到0880年,左创办了兰州织造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的现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建立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时刻表
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雇佣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械,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开始,历时三年研制出中国第一艘船“皇姑”号。
1861年,清政府设立“国际事务总理府”,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史静文同馆”在京成立,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并入史静文同馆)。
1863,上海成立“粤馆”;第二年,在广州设立了“广东馆”。“粤语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精通外语的人才。
1865,江南制造局在上海成立,设有翻译厅;同年,金陵机械制造局在南京成立。
1866年,马尾船务局在福州成立。
1870年,在天津成立兵工机械总局(后更名为北洋机械制造局)。
1872,招商局船舶在上海成立;中国官方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出国,是在容闳的指导下选拔的。
1875,建议各省设立外校;在科举考试中设立“洋务进取”这一项。
1878年,兰州织造局在兰州成立,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毛纺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造布局,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史静文同博物馆在天津成立,购买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开平矿务局成立。
1882年,旅顺军港成立。
1885年,清政府建立新的海军衙门;在天津创办陆军军械学校。
1890年,湖北枪厂在汉阳成立;在湖北、江西创办汉冶坪煤铁厂。
最后结局
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海军实力的彻底丧失和35年洋务运动的破产。
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和“求富”。?其分类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前四个字“师夷长技以制夷”表明了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技能以抵御西方侵略。最后四个字“中体西用”,表明了洋务运动与我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关系,表明了中学和西学在洋务运动中各自的地位,即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关系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中,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伦理为本,以国家富强之术为辅"到薛福成的"师夷长技,守尧、舜、禹、唐、文、吴、周、孔之道",都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洋务运动的主导思想。
洋务思想家冯桂芬最早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1861他在《校中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伦理为原,以各国富强之术为辅”。他以“基础”与“辅助”的主从关系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看,逐字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世界通报》的编辑沈。1896年4月,他说:“中西学艺,各有得失。为了汉语,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是合适的。“‘中学’和‘西学’本来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中体西用”原本是为社会、政权和统治者“所用”。沈在这里对的处罚是“体”和“用”,不是作为目的和手段的区分,而只是作为一个优先事项。这种主次之分是“为中国人准备的。“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时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既要保留用中国的知识,又要把用中国的知识放在主要位置,把西学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服务。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非常简单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思想倾向。甚至可以说,这个口号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华手段时的一面爱国旗帜。所以在中国流行了几十年。新旧洋务派的思想家们都在不断地举起这个旗帜,不断地阐述这个口号的内容。
主要标志:
军事方面:积极建立新型军事工业,培养南洋海军。
训练新军,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经济:兴办船舶、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民用企业。
文化: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政治:1861年,丞相府成立。
创业
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李鸿章左李李鸿章李鸿章张志东
工业
安庆军械学院
江南制造局
福州航务管理局
上海船舶投资促进局
开平矿务局
兰州织造局
上海机械织造布局
电报总局汉阳铁厂
湖北织造
官方机构
时间1861 1865 1866 1872 1876 1878-1880
1878
1893重建
1880 1890 1892
位置
安徽淮
宁,后又迁至南京。
上海福州上海滦县兰州上海天津武汉武汉。
企业性质
(1)洋务企业采用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现代企业。(2)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由清政府拨款,产品分发给军队。管理模式是封建衙门。这些企业虽然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3)后期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取官督、商办、官商联营等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层采用劳动雇佣制,所以本质上是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企业。
创建报纸和期刊
从20世纪70年代到中日甲午战争,大约有20种近代报刊是由中国人经营的。除福州、厦门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汉口。
洋务运动期间,主要的报刊有《申报》和《万国报》,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
其他报纸包括:4月份首次出版的《西方国家大事集》,1873,以及王涛主持的《循环日报》。
开办一所新学校
1862年,爱新觉罗·宜欣亲王第一次创办了史静文同博物馆,揭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篇章。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校的主要类别:
(1)外国语学校,如1862创办的史静文同博物馆,上海粤语博物馆(1866后增加成为综合性学校)。
(2)军校,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工学校,如上海机械学校、天津电报学校等。
办学特色: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包括西学,如西方语言、西方艺术;采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年度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变清政府的落后状态,是洋务派发起的。
在美国学习的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学生
最初的目的。洋务时期,留学经历了两个影响较大的时期: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清政府共派出四期120幼童留美;1877-1897福建船政学校四批学生赴欧洲留学。
8月1872,11,三十个年幼的孩子从上海乘船到美国旧金山,开始了十五年的留学生活。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中,“开启新时代”的事件被誉为“开国之功,前无古人”。65438年至0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船政学堂选拔出的33人踏上了留学欧洲的征程。1881年,李鸿章倡导,航运局选派10人赴英法德留学。1886年,北洋水师等学校的10学生再次赴欧。
翻译书籍
洋务运动以来的35年,文化出版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静文同馆、上海话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图书馆是当时西方翻译的中心。书籍的翻译经历了从纯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的过程,甚至后者还略占优势。
史静文同博物馆已经翻译了36种西文图书。其中,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万国公法》(1864);《外交》第一本中译本:马登的《群星俱乐部》(1876);经济学第一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政策(1860)。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时期西学著作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机构。它列举了许多学者、翻译家和一些外国传教士。
大量西方作品的翻译出版和近代中国报刊、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隔阂和传统文化的坚冰,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建立电报
主线:1886,因东北三省边防需要,奉天至珲春陆路线;1887年,因郑州黄河决口,架设山东济宁至开封的电力线路。1888年,广东官线在南雄修建,商线从江西九江到赣州,直抵裕陵,进入南雄,使官报消息灵通。1890“襄樊是北京通往数省的要道,北楚边境告急”,从沙市出发到达襄阳,1893增加襄阳-老河口线。1895从Xi安接了一条电线到老河口,“这样西北电线就得两条线路送了,不存在堵的危险。”
支线:1884新增天津-京城、沙河-胶州电力线路;1898架设的胶州至青岛电力线路,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九江线路,“因汉口上游北岸电杆每年被淹,为防止误报,加南岸线路,以备不时之需”;1891徐州至台庄线、1892安庆至泸州线;1898《黄河备灾》中的济南-济宁线,《运河备灾》中的徐州-宿迁线等等。
功能:电报主要是为了商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占总数30%左右的西北、东北、西南和朝鲜的官线,也像商业局线一样,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铁路建设
自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最早的铁路以来,其经济、政治、军事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于是欧美国家纷纷效仿,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封建末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观察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个令人惊叹的新事物后,被它深深吸引。比如林则徐的《四海志》,魏源的《海国志》,徐继畲的《瀛寰略》,都对铁路有过初步的介绍。洪仁玕则在1859年的《资政》一书中提出了在中华大地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都要有铁路,“以为全国范围内无病”。
早在同治元年(1862),怡和、启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修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遭到拒绝。次年(1863),另一位英国工程师史蒂文森向清政府建议修建汉口至上海、汉口至广东、汉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镇江至北京、广东至云南六条铁路干线,同样遭到拒绝。同治四年(1865),美国商人在北京玄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作为样本,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但没几天就被布军领导的衙门拆除了。光绪六年(1880),怡和公司修建了上海至吴淞的铁路,引起了官员们的一致反对。最后借口碾压一名士兵,以28万两银子买下拆毁,扔进大海。
后来由于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明显,光绪七年(1881)修建了唐山至徐各庄的22里铁路,但不允许机车,铁路上用驴、马拖车厢。
历史影响:
虽然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但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向洋人学习,以充实强兵,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始于军事自强。为了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现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现代化的海防海军,改善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现代军校,培养陆海军新型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现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海军衙门,成立于1885,掌管海军和海防,促进了海军和国防的现代化。清军战斗力提高,抵御外侮,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现代化的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开启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建立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资金、原料、运输等。所以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建立军事工业后,在“富国”的口号下开始兴办民用企业,以采矿、冶炼、海运、铁路等一系列支持军事工业的项目为主。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权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刻动摇了商鞅变法以来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观念,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加,对中国近代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创始人的封建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其他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缺陷,刺激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开展洋务运动,需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而我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洋务运动队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兴办新学校、派遣留学生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开办新学校。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学堂建立了24所新式学堂,主要是培养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疗等方面的新式人才。这些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仍然打破了古代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社会文化风气,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学堂向西方派遣了200多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西方知识的新型人才。一方面,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准备了初步的文化条件。
历史评估:
自然
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仅是一个王朝,而且是一个文明似乎已经崩溃,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起死回生,又延续了60年。”?
人物李鸿章与曾国藩左李鸿章张李鸿章李鸿章
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造局电报总局船舶投资促进局
找到
时间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21]?
积极作用和意义
65438+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有过短暂的“中外和解”。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开明人士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场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和国防的现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进了国防现代化。
限制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繁荣。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校长认识不足、保守人士的反对、官僚政治作风的腐败等等。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标榜自己是“自强新政”,但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守护者,根本无意学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他们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改变。他们只是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徘徊,以为自己创造了新的东西,所以面对外敌入侵,没能表现出“自强”和“复兴”。相反,在外国列强侵略势力的打击下,封建思想捍卫者所持有的“功勋”很快就失效了。
结论:
19世纪,世界已经处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为甲午战败而被归为这一类,但它只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失败”中的一个。虽然“自强”的过程可以被批判,但传统中国的结构已经被打破——洋务运动把引进技术作为富裕强兵的手段;戊戌变法认为宪政可以救国;“五四”时期,中国人意识到改革还是要从观念入手。虽然没有人提前规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让我们觉得历史自有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