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是怎么变成「寒流」前世的?
韩剧在《寻星》中很受欢迎。
《浪漫满屋》将韩剧推向了巅峰。
韩剧:模式老旧,没有突破
“王哥”安在旭凭借《寻星》在中国一夜走红,一双小眼睛成为国人眼中魅力的代名词。以下韩剧经典树立了韩剧的品牌模式:深情而富有的男主角一定会爱上贫穷而善良的女主角,每天换无数耀眼的时尚服装。在经历了一系列悲伤和无谓的误会后,两人的结局终于迎来了大团圆的结局。对于中国看惯了主旋律影视剧的观众来说,《蓝色》在当时的悲凉、唯美和生死寓意是不可想象的,只能用感动得无以复加来形容。这部悲剧奠定了早期韩剧的悲剧格局,一直被视为经典中的经典。随后的《冬日恋歌》、《浪漫的房间》、《巴厘岛的故事》等偶像+喜剧类型的成功,让韩剧的繁荣达到了顶峰,难以超越。
但韩剧的后续发展却陷入了死胡同,节奏缓慢,老套,不靠谱,甚至情节非常搞笑。众多一线男艺人的入伍,导致小众和实力派新面孔的匮乏,使得韩剧进入严冬。原本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韩剧也逐渐成为鸡肋。近年来,很多中国影视剧都会以韩星为主角,但其实反响平平。相反,很多优秀的大陆剧在中国蓬勃发展,长期占据媒体头版和观众的关注,比如《士兵出击》(博客,《士兵出击》)、《奋斗》(博客,《奋斗》)、《金婚》等作品。同时,日剧、美剧也分流了大量中国观众。这些都让没有新鲜发展的韩剧陷入窘境,江河日下。最近,许多韩剧频繁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卫星电视频道,其中一些被重新上演,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不仅有演员呼吁抵制韩剧,甚至有网友在著名的BBS上发帖号召万人抵制韩剧。至此,韩剧在中国彻底进入尴尬境地。
韩国电影很难延续“太极旗飘扬”的辉煌
电影:无根浮萍摇曳
与韩剧含蓄的风格不同,韩国电影直白,大量借鉴西方电影元素,洋为中用,使得电影产业在政府和大企业的扶持下悄然崛起。而且超过一半的韩国青年导演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当地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培养了很多青年电影人才。有了这些基本要素,当时韩国电影的崛起就成了必然趋势。
对于韩国电影来说,现在是占领中国观众市场的好时机,恰逢香港电影衰落。虽然不可能每部韩国电影都引进中国,但会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率先抢占口碑先机。我的野蛮女友,性是空的,神秘女孩的故事,如果爱是天意,以及其他许多电影在我国流行,并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太极旗飘扬达到了顶峰。近年来,《王者之人》、《汉江怪物》等电影,无论是在网上上映还是在国内上映,都在国内引发了长时间的舆论热议。
但是韩国电影原有的一些隐患现在越来越突出。归根结底,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比如浮萍。拍摄模式也是照搬西方,模仿痕迹太重,会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今年3月,韩国国务会议通过了电影配额削减制度。所有电影院每年必须放映国产电影146天的“银幕配额制”被削减了一半,改为每年至少放映国产电影73天。这无疑对韩国电影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今年,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D-WAR》《华丽假期》等韩国本土电影都在苦苦挣扎。虽然票房依然收获百万人观影的好记录,但过去《飘扬的太极旗》等电影的辉煌已经荡然无存。
没有人能超越H.O.T的潮流
音乐:过去的销量很难重现。
H.O.T一出现,几乎以惊人的速度填补了当时青少年的偶像空白。他们精美的包装,强劲的歌曲节奏,炫目的编舞,对渴望张扬个性的年轻人极具吸引力和杀伤力。当时大街上几乎随处可见模仿H.O.T宽大花哨衣服的年轻人。北京西单曾是著名的“哈韩人”聚集地。除了H.O.T,还有Kulong,高耀太(听歌,高耀太),Baby V.O.X(听歌,Baby V.O.X),N.R.G,水晶男孩等韩国组合当时活跃在乐坛的人,今天的很多一线艺人在当时都只是新人。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时走红的歌手都有代表作,影响力至今未褪。直到今天,走在北京的各个商场里,还能经常听到10年前流行的韩语歌曲。这也说明了近年来韩国歌曲的影响力远没有几年前的高度,缺乏代表性的作品和歌手。但事实就是如此。韩国娱乐圈每年还是有大量的团体,越来越多资质一般的人一头扎进娱乐圈,想争取一个位置,但是很难说。
MP3出现后,音乐市场受到巨大冲击,韩国也不例外。歌手甚至转而销售数字唱片。以前H.O.T的销量是几百万,今天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神话。东方神起(听歌,东方神起!)这几年一直是韩国乐坛的奇迹,但O- heads and tails在2006年以30多万张的销量夺得销量冠军,也不能不说唱片市场陷入了巨大的萧条。2007年,各大电视台相继取消了音乐颁奖典礼。越来越狭窄的唱片市场使得大量歌手转行演戏或者投身海外发展。这种恶性循环也让韩国的好音乐更加稀缺,歌手的销量几乎很难。值得一提的是,土生土长的韩庚在韩国乐坛实现了历史性的出道,但这种“出口转国内”的运作模式的成功仅限于韩庚一人。中国球迷脸皮太厚,韩国人再怎么搞也无济于事。
曾几何时,韩国明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笑容甜美友好,媒体和粉丝甚至过分追捧。但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韩星来中国淘金,他们的成绩和名气也逐渐下滑。甚至二三线艺人都在冒充大牌,漫天要价,高不可攀。回头看看韩星的新闻栏目,整容、丑闻等负面很多,但事实就是如此。为什么自认可以承载我国人民和媒体的喜爱?
其实,韩流在中国兴盛的原因,根源在于年轻人对张扬个性的渴望。而且韩国文化属于东方,与中国文化具有同质性,更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认同。虽然多元文化交流是当今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我们首先要站在平等交流对话的角度。今天“韩流”变成“寒流”,其实是两种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文化对韩流免疫过程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
资料来源:Sina.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