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皮鞋的历史
温州皮鞋——从贸易到工作的商人天赋和创新精神
温州人一直迷恋“小东西”,从眼镜、锁、打火机到皮鞋,小商品越来越红火,主要是因为生存空间不足的压力,影响了产业发展格局,让温州人更喜欢空间利用率高的袖珍型产品。
人们经常用“每根头发都是空心的”来形容温州人作为商人的才华。“能持微资修身”是温州商人的人才精髓。温州的商业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提出“商贾应由国家扶持商贾,流通钱粮”,主张“重工商”。永嘉学派的思想是对当时温州商业文化的概括,将重商主义进一步渗透到民间文化中,流传千年,成为温州人特有的“文化基因”。改革开放后,温州人的这种基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据了解,温州民间皮鞋制造业历史悠久。明朝成化年间,温州制造的靴子和鞋子被作为贡品送给皇室。20世纪30年代,温州鞋业逐渐兴盛。20世纪70年代,温州鞋业还赢得了“中国鞋城”的美誉。
和温州其他很多行业一样,温州的鞋业走的是“从贸易到打工”的道路,即先靠卖鞋积累资金和销售网络,再进入制造业。这个转变过程完全是凭借温州人优秀的商业“基因”实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大街小巷的温州皮匠,不仅通过简单的制鞋技术谋生,还熟悉了各地的市场需求,加深了对鞋业的了解。很多鞋匠开始转为卖鞋的商贩,无数温州人组成了卖鞋大军,大大增加了对鞋子的需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制鞋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
第一次尝到甜头的温州鞋,马上面临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温州人对此的处理体现了他们务实的商业精神和灵活的危机处理能力:上世纪80年代末,温州鞋几乎成为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以至于全国多个城市抵制温州鞋。在行业几近灭亡的时候,务实的温州人出了个“脑筋急转弯”,诚实守信,讲质量,成为温州鞋业极力倡导的行业规则。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温州商人学会了市场规则。
合规,这是温州鞋业的一个转折点。在温州鞋质量普遍上升的时候,产品的雷同让温州鞋面临价格战的残酷竞争。近年来,温州鞋业龙头企业通过创建鞋类品牌实施差异化战略已成为常态。
善于把握机遇的温州鞋商,如今正集中力量与意大利等国外皮鞋企业合作,通过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将温州鞋销往国际市场。在所有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新温州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一切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