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山的孙登在孤独和嚎叫中品味人生。

说起中国的历史,单说“魏”或“金”似乎没什么稀奇的,但如果把“魏”和“金”放在一起说,一个闪耀千古的神奇概念就会突然出现:魏晋风度。

"浪漫的爱情,魏晋的晚唐诗歌."这是日本诗人大间和歌山的一首诗。与汉朝的古板、三国的豪放激越、唐朝的盛大开放、宋朝的儒雅婉约不同,魏晋人物以豪放不羁、旷达远见著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魏晋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空前争议的时代。

?——摘自魏·

从魏晋到现代,一千年过去了!

魏晋南北朝(220-589),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朝,是中国历史上350年只有一个统一时期(西晋),其余朝代迅速更替,多国并存的时代。

随着朝代的频繁更迭,许多文人开始形成一种自然浮华而无忠君之累的风格;

军阀割据,皇室贵族自相残杀,历史无常,人生如梦。“当酒歌,人生几何?比如朝露,去日本就难多了。”他们把自己从儒家思想中解放出来,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一个逆流而上却又承前启后的时代。

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时代,也有很多历史名人,如曹石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王谢家(王道、谢安)、陶渊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等。

这个时代默默无闻的隐士孙登就住在苏门山。

苏门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苏门山。

太行山支脉苏门山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白泉镇白泉风景区,海拔仅1.84米,与脚下的白泉湖相得益彰,是一处幽雅的山水风景区。

古人砍柴为柴,砍草为苏。苏门山西侧有一座山,叫凤凰山。两座山像门一样相对,关上门的是“山的门也是关上门的”。因山前有百泉,故又称百门山。

孙登,生活在公元220 ~280年,素有“苏门先生”之称,是道的集大成者。

这位魏晋时期的隐士,隐居在苏门山中思考,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为什么要写孙登?第一,他隐居的地方属于我的家乡。第二,据史料记载,孙登一生独居,夏天编草做衣服,冬天披头散发,经常弹琴自娱。他很温和,从不发脾气。据说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扔到水里看他生气,孙登先生却爬出水面,笑而不答!

他像一个独行侠,以天地为家,与日月对话。我一直在想,自己的内心和信念能有多强大,才能在一个人的孤独中完成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孙登先生一生中有两个著名的事件使他不那么出名。一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用吼声完成了他们的人生思考对话,成就了阮籍的名篇《大人转先生》;二是“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曾与孙登同窗三年,孙登给嵇康的送别信以及嵇康在《咏怀诗》中“柳下惠以耻,孙登以耻”的感受。竹林七贤这两位名人的到访,为孙登本传奇的一生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

玄德曰:“吾欲与孙登于宿门山相会,与同死,不宜登高,因哨长而退。走到山脊中间的半山腰,我听到了夫妻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岩石山谷,那是登船的轰鸣声。《晋书·阮籍传》

阮籍曾在苏门山拜访孙登,试图与孙先生探讨历史和哲学问题,孙先生始终没有回应。阮籍起身咆哮而去,走到半山腰。突然,他听到山谷里有百鸟齐鸣的声音,像大自然一样悠长,那是孙登先生的嚎叫!

阮籍和孙登两位隐士,用各自的口哨声完成了这场关于历史和哲学的对话。

阮籍听了孙登的嚎叫后顿悟,急忙下山写下了著名的《大人先生传》。

我主盖老人,不知姓氏。陈天帝初显神农黄帝涉。不知道多少年了。尝苏门山,死后游手好闲。滋补益寿,天然广漆。这要看尧舜在做什么,如果是在他们手里。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去不了,哪里都住不下,但大道上也住不下。王先生以应变和为家,天下为家。他注定要衰落,但他独自生活。我觉得我可以顺其自然,所以我默默探索道德,这是与世不同的。自以为是的人不是,无知的人怪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而王先生不世奇而易事。

大人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我不知道他姓什么。他讲天地之始,把神农黄帝的过去讲清楚。我不知道王先生的年龄。他隐居在素门山,所以世人都说王先生无忧无虑。先生修身养性,延年益寿,自然广漆。他视万里为一步,视千年为一晨。他没有旅行的目的地,也没有固定的住处。他顺势中立,以天地为家,默默探索大道的本质。他独立于世界。他跟世俗的行为不一样。不了解他的人觉得他怪怪的,因为不知道他的变化,不知道他的神奇力量,但是王先生并没有因为人们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阮籍写孙登先生,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当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孙登、阮籍、嵇康等人物,都是高傲而孤独的,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孤独。他们隐居饮酒,他们弹琴良久,用世人眼中的陌生捍卫着自己的骄傲与无奈。

竹林七贤中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思想家嵇康,也曾在苏门山拜见孙登,并与孙先生同窗三年。然而,孙登先生保持沉默。临走时,嵇康惋惜地问:“你丈夫是不是无语了?”孙登终于被嵇康的虔诚所感动,缓缓说道:“火中有光,果在于用;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只是没有用而已。果实在于使用它。故用光在乎得酬,故存其荣,用只在乎知其真,故终年不息。”我现在有点懵懂,对这个世界也很难免疫。

火生而有光,但重要的是用光,人生而有才,但关键是用才,所以用光就是让它发挥光的作用,得柴才能长久。只有识别出真正的人才,才能挽救他们的岁月。现在你虽然有才华,但见识少,在当今世界怕被人误了。

嵇康身高7英尺8英寸,很迷人。他是古代少有的美男子。看过嵇康的人都感叹:肖骁苏素,爽朗。嵇康不仅英俊潇洒,而且精通文学、玄学、音乐。嵇康是诚实坦率的“利益疏离,心胸开阔”,但也有“只是肠子有病,口无遮拦,容易出问题”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特点,嵇康最终被杀。

嵇康在生命的最后写了悲伤的诗,并写了家训来警告他的儿子嵇绍。嵇康在《伤逝诗》中感慨,“昔日以刘霞为耻,今以孙邓为耻”。

行刑之日,昔阳在天,他的身影在地。嵇康看着刑场上的日影,向哥哥嵇要了一架钢琴,心平气和地弹了一曲《广陵散》。说完,他叹了口气:袁小妮当年想跟我学打广陵散,我却一直不愿意教。广陵散现在独一无二!”接着,嵇康在东部城市洛阳被处死,时年四十岁。

除了这两个著名的事件和历史上一些简单的记载,我们没有更多关于孙登先生的信息,但这些简单的信息和事件,足以让我们看到他闪烁的“光辉”。在外界看来,孙登先生平静如水,不急不恼,但内心深处似乎有一团火在燃烧。他洞察时事,他看透人性,他坚守内心对天地独善其身的坚持,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他更像空谷中的兰花,依然在无人欣赏的深林中散发着它的芬芳。闪耀着他生命的光芒。

隐居是一种逃避,是对内心的尊重。在苏门山,孙登先生或思考,或行走,或叹息,或拉弦乐器,或吹口哨!

他把孤独的灵魂放在音乐和口哨中。

他用自己的方式向生命致敬。

道教尊称孙登为孙真人或孙真人的导师,并将农历正月初三定为孙登的圣诞节。今天,台湾省的一些道教协会仍会在那一天祭祀,称为“孙真人千年恩师”。据说故宫博物院至今还有一幅孙登先生的画像。

孙登写了《老子注》和《老子饮》,但都死了。

孙登、竹林七贤等和他们一样或有名或无名的人,他们特立独行的行为,他们对生命、自然、时间价值含泪的追问,不仅为那个时代注入了特殊的魅力。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格魅力,化作光,照亮历史。

今天,孙邓孝泰遗址仍在新乡辉县白泉湖附近的苏门山上。

情怀:人生,思想,思考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人在不断的重复这个命题。孙登只是众多思想家中的一个,一直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信仰。也许正是有了这个信念,他才能在当时的大山里,在深山老林里,在黑夜里,独自行走!

即使在黑暗中,你的心也应该充满阳光。

注:袁小妮(约225-?),三国任伟,名准,孝顺。入晋后,官至事。袁小妮曾经想学嵇康的广陵散,但是嵇康狂野任性,洒脱不羁,看不起有权势的人。所以对于袁小妮这样的官员,嵇康宁愿把广陵散带进棺材也不愿意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