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法有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的治理和开发,成立了流域机构,开展了长江综合利用规划,初步建立了防洪、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长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流域情况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必须认真分析,及时解决,才能把长江治理开发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让长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加强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仍然是长江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是抓紧完成近期长江防洪工程。
在按计划完成长江中下游堤防建设任务后,继续加强洞庭湖、鄱阳湖区及支流堤防标准建设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对荆江四口溢洪道、洞庭湖区及其四水尾、鄱阳湖区及其五河尾进行必要的清淤疏浚,疏通行洪障碍,保持洪水畅通。
研究有针对性的措施,挖掘潜力,充分发挥丹江口、五强溪等大型水库的防洪功能。三峡工程防洪库容及其运用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水利部批准的三峡工程防洪调度方案编制大纲,积极复核水库防洪库容,编制三峡工程不同运行阶段的防洪调度方案。
按照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移民建镇的思路,分步安排分洪区建设,实现有计划分洪,最大限度减少分洪损失。近期将主要实施城陵矶附近的分洪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减少分蓄洪区的使用概率和范围,需要修建防洪效果更大的干支流水库。为使长江防洪体系主动适应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变化,需要加紧研究长江中游防洪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以及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三,要高度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设和应用。长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即使进一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洪水灾害。
必须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建设,人类活动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夺土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共存,特别是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以便在长江发生不同量级洪水时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避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要加快长江防汛指挥系统建设,积极开展长江防洪预案研究修订,加强洪水保险等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落实。
要强化流域机构的防洪管理职能,加强防洪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依法加强对江河、湖泊和蓄洪区的管理,禁止新的围垦和占用江河、湖泊、滩地。
(2)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是长江新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
1.抓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尽快实现我国水资源配置“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2.加快长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为国民经济提供优质能源。
(3)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加快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泥沙控制,是长江治理和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进一步加强上游水土保持,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2.加强泥沙原型观测,充分发挥上游水库拦沙作用。
3.加强中下游河床演变观测分析,加快实施重点河势控制工程,保持中下游河势稳定。
4.深入研究河湖复杂多变的关系,科学调水调沙。
5.加强长江口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水资源保护是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节流为主、治污为辅”的城市水资源战略。70%以上的城市工业用水将转化为污水。“节流优先”是减少供水投资、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用水的发展方向。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10元/m3,节水仅3元/m3左右。通过节水减少污水排放是最经济的手段。“治污”是保护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长江流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率不高。据预测,2010前城市水污染发展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城市水源得到保护,2030年前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0和2030年城市污水有效处理率必须分别达到50%和80%以上。
二是坚持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污染防治战略。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负荷占总水污染负荷的50%以上,大部分有毒有害物质是由工业废水的排放带入水体的。要把工业污染治理作为源头控制的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能耗水耗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
同时,要把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和畜禽养殖废水,把面源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是坚持运用多种手段。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建议抓住水法修改的有利时机,增设“水资源保护”专章,建立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同时强化违法法律责任,增加流域管理的规定。
具体到长江流域,要根据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供水水源区水资源保护、长江口生态系统水资源保护、西部大开发水资源保护和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利用的实际需要,制定适合长江流域特点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制度保障流域水资源保护。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尽快将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加大水资源保护投入,在巢湖等重点水域实施一批水资源保护工程。
采取引水、截污、清淤、面源生物控制、污染源控制等综合措施,为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积极探索运用税收、金融、信贷、补贴、奖励、收费、补偿、罚款等经济杠杆,调节流域内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经济手段治理污染。狠抓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
对主要城市的水质、入河排污口、近岸水域、鱼残和沉积物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根据长江流域具体情况,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防污、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型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
抓紧建设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推广应用水生生物环境诊断技术,逐步研究采用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制定适当的环境技术政策,鼓励低污染和无污染生产。
(5)坚持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是推进长江治理和开发的根本动力。
长江流域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其使命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
最突出的问题是:根据现行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规,流域机构作为执法主体的地位不明确?难以满足依法行政的需要;流域机构难以处罚和纠正违法用水行为,流域内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大多没有直接管理权和调度权,无法发挥统一调度作用。
流域管理缺乏稳定的投资保障和有效的融资机制;还有政企职能交叉、责权利不清的问题。汉江集团、泸水管理局等主体企业长期得不到补偿的公益金负担沉重,缺乏活力。
要完成新世纪治理和开发长江的艰巨任务,必须在体制改革、机制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