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药物设计是随着药物化学的诞生而出现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转变就开始了。直到1932年Olanmeyer发表了将有机化学中的电子均分原理和环状结构等价概念应用于药物设计,药物分子结构的理论修饰才第一次出现。随后,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生化机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等药物设计理论不断出现。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对构效关系的定量研究。1964年,韩熙和藤田提出定量构效关系的韩熙分析,药物设计开始从定性进入定量研究阶段,为定量药物设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药物设计逐渐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70年代以后,药物设计开始综合运用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统计数学基础理论、当代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打开了药物设计的新局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酶和受体的认识不断加深,一些酶的性质、酶的反应过程以及药物和酶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已经得到了阐明。模拟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活性构象的计算机分子影像技术在新药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利用这些新技术从生化和受体两个方面设计药物是新药设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