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历史学科能力

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它们能为思维力的生成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就越大;想象力越丰富,越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越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意志力强的人,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被强烈的学习兴趣所激发,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思考。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作是课本和学生之间的媒介,而必须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意识。

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考从问题开始。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紧迫性越高,思维就会越活跃。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启发性问题,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要注意启发性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我们可以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几种能力要求,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不同角度提问。

比如要求比较的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什么区别?求全面归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了多少次?他们有什么特点?用推理来解释的问题:无论是近代中国的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有什么问题?

第三,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直接描述教材内容,要使用更直观的教具,如历史地图、文字插图、模仿模型教具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思维的动力。

比如在讲鸦片战争的故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让他们指出哪张图片反映了英国必然会发动侵华战争。哪张图片能反映英国的侵略?哪张图片反映了清朝的腐败无能?这样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叙述形象化,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比如说讲赤壁之战,我们可以用苏轼《赤壁怀古》中的传神文字来渲染古战场赤壁,简单地用单色画出一个壮阔的战斗场景。

然后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思维转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和历史作用,假设当时关羽杀了曹,可能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能力。

此外,语言的准确运用和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学生考试审题能力差。

概括能力不足、回答不清、条理不清、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的语言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意缩小师生之间的语言差异,使教师的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

其次,要理解教材中的一些重点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

如铁制农具,牛耕出现于春秋,普及于战国,广泛应用于西汉。

外观、普及、广泛使用所代表的量是很不一样的。

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去思考,把所学的东西加工成自己的语言,往往可以薄读厚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过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的例子,学习别人思维的经验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

为了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同时将历史教学引向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

比如读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与历史辩论。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习更多的思维范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的一些空白。

这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难题。

但是学生在吸收外界营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科学吸收。

对同一历史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不科学,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因此,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理论知识,尤其是与逻辑、辩证法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

第二,注重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

思维例题的学习在于本质,而不在于多,思维例题要有代表性,共性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注意思维的多边形。

思维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对一种历史知识的研究,往往包括几种思维方式。只有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概念,其培养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希望能把以上知识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