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西起巴颜喀拉,东临渤海,北接阴山,南至秦岭。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流域面积75。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源至河口镇上游可细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河套段。上游水多沙少,是黄河淡水的主要源区。
中游,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可细分为黄土高原峡谷段、魏奋地堑段和豫西峡谷段。中游落差较大,山谷两侧悬崖陡峭,多急流险滩,如著名的壶口瀑布(又名龙门)。
从郑州桃花峪到山东垦利县的下游可分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下游河道平坦,水流缓慢,淤积大量泥沙。黄河下游泥沙众多:约有四分之一淤积在河道中,使河床逐年上涨,成为举世闻名的“悬河”。其中约四分之三被送至河口,淤积延长了河口,扩大了三角状态;每年填海造陆50平方公里左右,海岸线每年推进1公里以上。
黄河流域人口约1.6亿,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2.5%。目前已逐步形成上游水电基地、中游煤炭基地、下游石油基地的能源产业布局。
黄河是中国的一个隐忧,因为经常有洪水和干旱。
受访者:some _ thing-director level 9 3-10 21:10
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中游为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有多种意见,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横贯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亩产水量324 m3。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
目录[隐藏]
1解释
2水文特征
2.1来源
2.2划界
2.2.1上游
中游
下游
2.3主要支流和湖泊
2.4主流峡谷
2.5干流水利枢纽工程
2.6桥梁
3环境条件
3.1水土流失
3.2截止
4历史和文化
4.1河道变化
4.2水利简史
4.3中华文明的摇篮
4.4与黄河有关的人
4.5旅游文化资源
5其他
6参见
7站外链接
[编辑]
解释一个名字
秦汉以前,黄河之母的“河”字,基本上是黄河的专名,河流称为“川”或“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经》中说:“昆仑山横贯万里,高一千里,至山浩五万里,遗址周围有清河、白河、黑河。”)先秦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二字,汉武帝年间写的《史记》全文中也找不到黄河的说法。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对“常山县元氏县”的解释。黄河的“黄”字,用来形容河水的浑浊,古书上早有记载:战国《左传·襄公八年》,郑之子引益州诗曰:“发起河水清,命几何!”;《尔雅·石水》记载“河出昆仑,色为白,渠为一千七百零一河,色为黄。”
黄河上游的星湖由大量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如扎陵湖和鄂陵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星湖中无数的湖泊和沼泽光彩夺目,宛如骄傲的孔雀,非常美丽壮观。因此,当地藏族居民将这一段黄河称为“rma chu”,意为“孔雀河”。甘肃省玛曲县就是以此河段命名的。
[编辑]
水文特征
[编辑]
来源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但真正的源头仍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尚书·龚宇》曾记载“引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位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箐山,离黄河源头还很远。《山海经》和《尔雅》中有记载,河流从昆仑流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有黄河发源于于阗,东流于延泽,后潜流于地下,南出河源之说(见《史记·大宛列传》)。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但一直延续到隋唐。
隋唐以后,人们逐渐确立了对黄河源头的正确认识。杨迪大帝五年(609年),吐谷浑被灭,后迁至河源县,即现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说明人们知道黄河发源于此。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为了平息吐谷浑叛乱,李靖、侯、李道宗等将领曾带兵到星宿海一带。《新唐书》载他们“游星宿川、大巴海、积石山、河源。”。自唐宋以来,星海一直被称为黄河的源头。
到了元代,人们开始对黄河源头进行实地考察。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杜石等人勘查黄河源头,对星宿海一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1315年,潘安孝根据在杜诗的考察写成《河源志》一书,明确指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那里“有水如井自地下涌出,井百余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帝命腊玺、舒兰勘探黄河源头。当他们到达星海时,发现星海上游源头有三条河流,但他们没有追到源头。拉西和舒兰回京后,绘制了河源地图,舒兰也写了河源志。康熙末年,组织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形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派喇嘛钦藏布、兰巴、院主任等人到河源地区进行调查。此行“过河源,涉万里”,回京后,勘测成果绘入御览图。这次测绘还对星海上方的河流源头进行了探索和测绘。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名门侍卫阿弥陀佛进贡河源。阿弥陀佛到达星海以西300英里,对星海上游源头的三条河流进行了实地调查。确定星海西南部的阿勒斯坦郭乐河(今卡里曲)是黄河的上游源头。
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地理学家深入青藏高原进行考察活动,他们还到河源收集自然和文化资料,如阿克巴、印第安、都托勒、敖伦、俄罗斯、普尔·格瓦尔、斯努克、科兹洛夫、费斯勒、太培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源头进行了多次检查。65438年至0952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项立智、董在华领导,对黄河源头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勘探。河源勘探队确定,约古宗勒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牙合拉达荷泽山是它的源头,上面是鄂陵湖,下面是扎陵湖。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但黄河发源于岳古宗烈渠的说法广为流传。1978期间,青海省邀请中央和地方相关科研专业人员再次对黄河源头和扎陵湖、鄂陵湖两湖进行实地考察,确认卡里曲为黄河主要源头,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从1981到1982,学者杨徒步游遍了整个黄河。他认为黄河最远的源头是始于巴颜喀拉山脊的拉浪情歌,比约古宗烈宋长30.5km,比卡日宋长11.9km。65438年至0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派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的主要源头,并在约古宗烈盆地西南角的玛曲果树立下黄河源头的标志。
星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月古宗烈、卡日曲。位于最北部的扎曲,发源于查哈西拉山。这条河长70公里,很窄,支流很少,水量有限,一年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列曲位于星海西部,处于三大上游源头中间,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角,海拔4750米。水量很小,是一条宽1.0-1.5米,深0.1-0.2米的溪流。南部支流卡里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格孜亚山北麓,海拔4800米。五股泉水涌出山谷,汇成一条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每秒的小河。这条河一年到头都有水。岳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在黄河源头汇合形成原河玛曲,后注入星海。根据1: 10万航测图调查,卡兹曲比别约古勒宗曲长25公里。卡里曲盆地面积3126平方公里,约古宗勒曲盆地面积2372平方公里。在卡里曲与古宗列曲交汇处附近,卡里曲流量实测值为6.3 m3/s,约古列曲流量实测值为2.5 m3/s..通过对1978黄河源头的调查,确定卡里曲是黄河的主要源头。
参考资料:
黄河的源头
[编辑]
分界线
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本文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编辑]
向上游
兰州黄河第一桥是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