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在物理学上有什么贡献?
李政道祖籍江苏苏州,6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26 165438,家境比较富裕。小时候,李政道爱读书,也很聪明,记忆力强,逻辑推理能力强。他整天都不能放下书,甚至带着书去厕所。抗日战争期间,李政道和他的二哥被迫去浙江求学。两兄弟在战争中多次聚散。李政道每次都丢几件衣服,但他没有丢一本书,而是一次比一次多。
进入中学后,李政道对数学和物理产生了兴趣,这两门课的成绩在年级里总是名列前茅。1945中学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吴教授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学风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李政道成绩优异,并有强烈的求知欲。吴大猷教授后来回忆说:“李政道有足够的时间应付这些课程。他渴望学习,这真的很奇怪。不管我给他什么问题,什么书,他都很快看完,还要更多。我看到了他做题的步骤,发现他的思维敏捷异常。”
在吴大猷教授的极力推荐下,李政道在大二时获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机会,来到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在芝加哥大学,他研究了物理学的许多方面,如高能物理、统计力学和天体物理,并能够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1950年,年仅24岁的李政道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被誉为“有独到见解和成果”,排名第一,获得1000美元奖金。第二年,他被聘为世界一流科学家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他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1951年,李政道和他的哥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友杨振宁在美国重逢。虽然之前不熟,但校友们见面都很开心,聊得很投机。从此两人开始并肩作战。
物理学中有一些定律是讨论物理过程的对称性质的,宇称守恒定律就像是讨论左右之间性质的所谓“定律”。比如一个物体在镜子里成像,左右的顺序是颠倒的,所谓的宇称守恒定律就是一个过程互相交换,它们进行的方式不会改变。30多年来,宇称守恒定律被称为黄金法则。但科学家在实验中逐渐发现,这个规律与物理实验产生的一些现象是矛盾的。但是,很多科学家不敢质疑宇称守恒定律。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科学家不为传统理论所束缚,大胆提出了举世闻名的“李宜阳假说”。两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在这个“假说”中明确指出:“在基本粒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他们仔细分析了之前的实验证据,明确提出“可以清楚地看到,现有的实验已经证明了宇称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是守恒的。”但是弱相互作用宇称守恒的概念只是一个广义的假设,没有实验证据支持。如果我们认为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也是深信不疑的,那只能说是一种刻板印象。"
1957 65438+10月1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哥大物理实验报告《推翻宇称守恒定律》,肯定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发现,立刻好评如潮,各种鲜花和荣誉接踵而至。1957年6月,两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李政道只有31岁,是历年获奖者中第二年轻的科学家。
李政道不满足于自己的名声,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美外交解冻后,李政道多次访华,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鞠躬尽瘁。1974访问期间,李政道向周恩来总理建议,既然运动员、芭蕾舞演员可以从小培养,为什么科技人员不能从小培养?他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历史上许多成功的科技专家和发明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少年班。粉碎“四人帮”后,李政道根据国内建设的需要,帮助中国学生在美国联系学校、培养人才。上世纪80年代,他向中国* * *提出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建议被采纳后,他为此事出谋划策。1992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成功建造,也凝聚了李政道教授的心血。
李政道教授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不能完全用实物来衡量。他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