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的历史演变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大观楼,使其焕然一新,比以前更加宏伟。游客不仅可以在楼内的图书馆看书,还可以上楼欣赏古建筑的精美艺术(楼内封闭,不能入内参观)。
大观楼在解放前损毁严重,底层成了乞丐居住的地方,楼上则成了国民党关押壮丁的地方。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对大观楼进行维修和修缮。文革期间,大观楼改为东风塔,文革结束后,又恢复了大观楼的名字。1981 8月,大观楼被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宜宾人对宜宾大观楼的历史沿革说了很多。有人说大观楼是唐代宜宾的东楼,杜甫在上面喝过酒,所以也和魏高有关联。也有人说,大观楼是宋代的西厢房,黄庭坚和陆游都曾为其题诗。也有人说,大观楼是昆明滇池大观楼之后修建的。
但据宜宾文史工作者考证,在《清代嘉庆宜宾县志》中有记载:宜宾大观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称为“宝塔”。明朝末年,张起义军攻打宜宾,与明军激战,建筑毁于战火,只剩下基地。清乾隆二十年(1765)宜宾知府隆重修建。
至于“东楼”“西楼”之说,现在无法考证。但就大观楼和“东楼”而言,定位明显不同。今天把东楼叫做大观楼是不合适的。但据史料记载,唐会昌二年(842年),马湖河(金沙江)泛滥,三江口土城荡然无存,城址移至今岷江北岸旧州坝。到了宋代,宜宾位于九洲坝,所以爬“西楼”的地方不可能在今天的宜宾,而是在九洲坝上。南宋诗人刘义之其实说得很清楚。“西翼如古东楼,但感觉新州胜旧州。山不隐,河空。”
至于宜宾大观楼模仿昆明大观楼的理论,就更没有说服力了。宜宾大观楼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昆明大观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宜宾大观楼最早毁于崇祯年间,昆明大观楼毁于清朝咸丰7年。宜宾大观楼为清乾隆年间重修,昆明大观楼为清同治年间重修,历时5年。两层楼相差100多年。谁“模仿”谁,值得讨论。
可见宜宾大观楼是西南之最。
关于宜宾大观楼有很多传说。据说,纪写“大观楼”三个字的时候,先写“大”和“楼”,最后写“观”字。但是当他写到最后一笔的时候,纪觉得自己的手腕不够用,就用脚尖踢了一下笔筒,完成了取景。但由于用力过猛,墨水溅到了站在一旁观看的知府托龙的衣服上,弄脏了衣服。托伦非常不高兴。幸好纪很警觉。在书名的最后,他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了“长白托伦书名”。托龙这才转怒为喜,至今牌匾上还没有嵇书的字。由于大观楼远近闻名,托龙也推荐了纪为官。
2013年5月,大观楼升级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个“国家保级”称号,大观楼当之无愧。正如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名片,兵马俑是Xi的象征,如果要说宜宾的文化象征,那就是大观楼。毫不夸张地说,大观楼自古以来就是宜宾人生活中的主角: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因为它承载了宜宾的文化,见证了戎州的历史,经历了四个世纪的风雨洗礼。
不可替代的现代商业中心
几年前,大观楼里面有一个商场,成为市民饭后散步的地方之一。但据陈老师回忆,60年代的时候大观楼底下的铁门一直开着,那时候还有人卖东西。晚上还挺热闹的,就像现在的东街夜市。“小时候和几个人一起下去过。那时候我个子小,可以蹲在铁门上面。里面很宽,但我们不敢进去,因为我们害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观楼也记录了宜宾商业的万千气象。据了解,在1994之前,宜宾的核心商圈基本分布在大观楼附近的老商圈,以宜宾百货为代表。“老城商圈”是以大观楼为中心,以东街、南街、西街-麻章街、北街、中山街、人民路为主要街道的商业区。虽然宜宾的商业不再只是集中在老城区,江北、南岸出现了商业项目的“井喷”现象,但这里依然是人们养成了固有消费习惯的大观楼商圈,大观楼附近的商铺永远是最抢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