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为明朝做了什么?

李善长(1314-1390),安徽定远人,大明开国功臣。元朝末年,李善跟随朱元璋,以其聪明才智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李善长的成就

元朝末年,统治者昏庸腐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十一年,汉和第一次举起了义旗,开启了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李善长躲在滁州东山下避乱,他时刻关注着天下局势,以求投靠民主主。

朱元璋率领的军队是众多起义军队中的一支。与其他叛军相比,这支军队作战勇敢,军纪严明,深受人民拥护。朱元璋告诫将军们:“武力攻克城池,以抑乱为己任。”每次攻占理想城,他都禁止士兵抢掠财物,焚烧房屋。除了严明军纪,他还以“山河有中华之地,日月必重开宋”为口号,采取措施拉拢地主阶级,赢得汉人支持。他招募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委以重任。郑智十五年朱元璋攻滁州时,李善长来投,被任命为掌事大臣。

当朱元璋向李善长询问他平定天下的计划时,李善长回答说:“秦时汉高祖开始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杀人不上瘾。五年后,他当上了皇帝。如今,袁刚大乱,天下分崩离析,离裴不远了。山河骄,公当受之,法当行之,天下不足。”李善长的言论为朱元璋实现霸权指明了方向。从此,朱元璋把李善长当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委以重任,让他参与决策。

李善长对朱元璋的辅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调和将领,严明军纪。

朱元璋曾对李善长说:“要想和别人竞争,就要有智者和他们商量。在我看来,英雄中,执案者,阴谋灭兵者多,兵可效,甚至可败。它的翅膀没了,主人一个人生活,所以它也相继死去。你要从它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事务的协调才会成功,不会有效!”李善长对此印象深刻。对于倒戈的将士,李善长能够明辨贤愚,调和将领,让将士安心跟随朱元璋。李善长整顿军纪也很严格。每次攻占理想城,他都到处张贴禁令,防止士兵扰民。

2.留下来提供军用物资。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横扫强敌,登上皇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每次出征作战,都让李善长留在后方,自己负责大局,运送粮草,前方补给军需。同时,李善长还加强了后方的军事防御,发展了后方的经济,保证了后方秩序的稳定,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李善长的经营下,朱元璋的后方百姓安居乐业,将士和睦相处。“征服前后,人人安居守御,百官听命,居民受阻,兵转军饷。”李善长在后方的管理为朱元璋在前线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3.发展经济,摆脱积弊。

李善长注重发展经济,减轻人民经济负担,以缓解阶级矛盾。他整顿盐法、钱法、茶法、冶铁、鱼税等税收,消除积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还积极宣传和实践朱元璋的屯田思想,在各地推行屯田制度,发展水利事业,使许多荒地变成良田,起到了“利国利民”的积极作用。

在建立新王朝的共同斗争中,朱元璋与李善长同舟共济,建立了君信臣、臣忠主的关系模式。李善长使朱元璋的将士们和睦相处,军需供应充足,为朱元璋取得前线作战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因此,李善长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要他改革元朝旧制度,制定新的礼制,并作书《郊祖之仪》,重新界定官制,明确各部职责,使新建立的国家机器正常有序运转。李善长还负责监督国史的修改。在他的主持下,明朝很快完成了《元史》这本书。李善长通过建立礼制、改变官制、修订史书,为明初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功臣,封为六王子二十八王子,李善长居六王子之首。朱元璋评价说:“他虽擅马劳而不流汗,却为我效力已久,为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提拔李善长为太史中书丞相,封韩国公爵,年龄4000石,子孙世袭。他还得到了丹书的铁卷轴。

洪武四年,李善长回到安徽凤阳老家休养。巧了,朱元璋准备在凤阳建都城,决定把工程交给在家的李善长。李善长到任后,事事亲力亲为,使得建设工作迅速展开。李善长的表现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李善长还负责安置迁移到凤阳地区的江南14万户,监督耕种。几年后,这一带出现了桑榆相对,粮仓满仓的景象。朱元璋不仅亲自给李善长批货,还提拔其弟李存义为太仆寺官。两年后,他把大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李奇,成了他的姑爷。至此,李善长的辉煌与辉煌达到了顶峰。

李善长无比荣幸,自然会引来其他朝臣的羡慕和排挤。洪武二年,杨显与李善长发生冲突。杨显勾结好友高剑仙等人对朱元璋进行诽谤,说李善长没有当好大臣的才能,弹劾李善长排挤大臣,奸淫幼女。朱元璋听后不为所动。后来,李善长揭露了杨贤诬陷中国图书大省汪广洋等违法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杨贤被判有罪,被杀。于是,洪武初年的李善长深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对他非常宽容。

第三,朱元璋杀李善长

明初,万事俱备,既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又要完成国家统一事业,消灭蒙古元朝残余势力。所以洪武前十三年,朱元璋非常倚重英雄。但经过明初的努力,洪武社会逐渐繁荣,政治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此,朱元璋对李善长等英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信任到怀疑,最后转变为大规模的屠杀。

客观地说,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豪杰,贵极骄横,逾越条条框框,胡作非为,失去了作为官员应有的谨慎。李善长以智谋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倚重。而李善长有心计却无远见,在得宠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为官的审慎。表面上,李善长不与人争,但如果有人侵犯了他的权利,他会想尽办法报复。和朱元璋的儿女公婆结婚后,李善长更加有恃无恐,甚至被朱元璋砍了一刀以示警告。

做官后,李善长仍然参与朝政,在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是淮西陈宫集团的核心领导人。这个群体的大多数来自贫苦农民。明朝建立后,成为新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变得越来越傲慢和霸道,并逐渐沉溺于权力和权力的斗争。甚至他们的仆人和家人也无视法度,依仗权势欺压百姓,在乡下横行霸道,成为恶霸。淮西英雄逐渐退到挖封建统治墙角的破坏力,这是朱元璋所不能忍受的。

主观上来说,为了维持朱家一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对主人公的怀疑也与日俱增。为了巩固朱家界,朱元璋必须加强皇权,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而淮西英雄集团就是他最大的威胁。朱元璋对英雄提高警惕,是英雄悲剧命运的开始。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生性懦弱。朱元璋一直担心他死后,朱标控制不了这些文臣武将。所以,他只好先给儿子“拔钉子”,解除身后的麻烦。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让朱元璋渐渐疏远了这位英雄,对他的怀疑也越来越严重。在他眼里,主人公的才华和名气成了潜在的威胁,这必然导致他对李善长等英雄的态度由信任转为疏远,最后不惜杀人。

洪武十三年,宰相胡因谋反和对日交往被杀。胡是李善长的心腹,和他有亲戚关系,所以朱元璋想用这个案子来打压李善长。终于,十年后,胡说服李善长一起造反,作为杀死李善长的借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判死刑,全家七十余人被杀,只有一个当了徐的儿子保住了性命。朱元璋还把李善长的罪行做了阴谋记录,公诸于世。

第四,对李善长死因的分析

追溯李善长的人生轨迹,从开国功臣到生命终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李善长心胸狭隘,容不得人;第二,李善长任人唯亲,是朱元璋所不容的。

1.《明史》记载,李善长“外阔和谐,内雕”。“雕”是嫉妒和卑鄙的意思,是自私和狭隘的代名词。例如,亲信兼中书省省长李斌被判贪污罪,当时的钦差大臣刘基负责调查此事。李善长无视国家法律,从自身利益出发,多次为林兵开脱,为刘基的调查设置障碍。无奈之下,刘基只好扮演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处死林兵。为此,李善长经常怀恨在心,经常暗中加害刘基,逼迫刘基回家避祸。

李善长的小心眼还体现在他邀功受贿的名声上。《明史》记载,建国后,“(太祖)厌善事,故有改事之议”,由此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也透露出朱元璋对李善长做宰相的怀疑。朱元璋曾经问过刘基关于宰相人选的问题。刘基既肯定了李善长的优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即“量大志小,后事难料”。事实正如刘基所说。

《明史》也记载李善长“极富,略骄,心机不深谋远虑”,可见其自私狭隘。这让他容易刻薄嫉妒别人,容不得别人,从而树敌太多。这些都为李善长日后走向末路埋下了祸根,成为他与朱元璋矛盾激化的诱因。

2、任人唯亲,朱元璋是不允许的。随着李善长地位的上升,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与淮西籍人员勾结,并与之结成小集团,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善长不遗余力地培植淮西集团的势力,把集团利益作为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淮西集团成员在疯狂追求财富的同时,排斥异己,打击淮西族以外的人。淮西集团的势力疯狂壮大,触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胡案曝光后,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淮系势力的过度扩张,不仅加剧了当时中国的阶级矛盾,而且日益威胁皇权的稳定,有失势的危险。鉴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朱元璋自然想尽一切办法遏制这股势力,并使之不断壮大,“呼兰监狱”由此开始。虽然朱元璋本人也是在淮西集团发迹的,但一旦掌权,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立刻成为他的眼中钉,他决心除掉它。即使朱元璋口头上说李善长的贡献堪比汉朝的萧何,暗地里却对李善长有所防范。胡案恰恰成为朱元璋日后清洗以李善长为核心的淮西集团的重要借口。

李善长一生致力于辅佐朱元璋。到达人生荣誉的巅峰后,迎接他的是全家被杀的悲惨命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下,皇帝主宰一切,操纵杀人夺权。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能以礼相待臣子。得天下后,为了维持朱家家的长治久安,他会把任何威胁扼杀在摇篮里。胡案、蓝案、印航案、案,十几万人遇害。大量英雄和优秀将领的被杀,使得没有优秀将领可以调整,也没有谋士可以商量。荆南之战中,燕王朱迪能够成功夺位,与朱元璋的杀雄有一定的关系。

古代君主为了维护“家天下”的统治,会扫除一切威胁皇权的因素;为了扩大政治和经济权利,朝臣们必然会破坏封建政权的统治。朱元璋与李善长关系的变化是历史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