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仿唐亭简介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城镇。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是中西文化名人荟萃之地。
由于他们精与宏的结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瑶泉,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敦煌八景”之一,名曰“月泉车晓”。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如月牙,故名,人称“大漠第一泉”。
一泓清泉弯,涟漪萦绕,碧如玉帛。
春在流沙,旱未尽,风吹沙,蔚为奇观。
历代学者对这独特的山泉地貌和沙漠奇观赞不绝口。
月牙形的泉水,泉水是绿色的,像玉石镶嵌在金色的沙丘上。
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处,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
月牙泉遇百年狂风不掩沙的奥秘有很多说法。
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的弯道,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因为沙丘的移动,水道的改变,变成了一个个单独的水体。
由于地势较低,地下渗出的水不断补充到泉水中,使之涓涓细流,在干旱中不会干涸。
这个解释似乎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不能解释飞沙为何没有落入月牙泉。
在一个被鸣沙山群峰环绕的绿色盆地里,有一弯月牙形状的清水,这就是月牙泉。
火和水从来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沙漠之泉也很难共存。
但月牙泉却像一弯月牙落在黄沙里。
泉水清凉清澈,甘甜可口。它在沙山的怀抱里安静地躺了千年。虽然经常受到大风猛沙的袭击,但依然碧波荡漾,潺潺流水![编辑此段]奇景月牙泉四周是高高的沙山,中间有一个形似月牙的小湖。
鸣沙山刮风时会发出噪音,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地形原因,刮风时沙子不下山,而是从山上流到山上,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掩埋,被称为沙漠奇观。
月牙泉最像农历五月初五的月牙儿,落在黄沙里。
泉水清凉清澈,甘甜可口。它在沙山的怀抱里安静地躺了千年。虽然经常受到大风猛沙的袭击,但依然碧波荡漾,潺潺流水。这是沙漠中的第一个春天!
月牙泉,一个如梦似幻的谜,千百年来没有被流沙淹没,没有被干旱干涸。
茫茫大漠中有此春,黑风黄沙中有此水,苍凉中有此景,深得天地之律动,大自然之神奇,令人神往。
“晴空万里,碧空万里,美丽月牙泉,阴山四面沙,一池碧水绿涟漪”。
“月牙清”是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40大旅游景区之一,被誉为沙漠第一泉。
沙漠奇观
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拥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壁、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其中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是敦煌众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
古往今来被誉为“大漠奇观”,被誉为“塞外胜景之一”。
莫高窟
九层莫高窟和鸣沙山以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是敦煌南脉相连的“三绝”。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鸣沙山
鸣沙山在城南五公里处,因有流沙声而得名。
山是流沙堆积而成,沙分为黄、绿、白、黑五种颜色。
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汉代称之为鸣沙山,金代称之为鸣沙山。
它的山东西绵延40多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脊相邻。
沙随脚落,这种景观真是世间罕见。
月牙泉环绕鸣沙山,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故名。
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曾误传为卧瓦池,清代改称月牙泉。
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
水又甜又清澈,像一面镜子。
流沙和泉水之间只有几十米。
不过,虽然这泉水没有被大风中的流沙覆盖,但地处戈壁,泉水并不浑浊干燥。
这种沙泉共存、春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的确是“世界奇观”。
[编辑此段]外景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坐标:北纬40° 05 ' 11.98 ",东经94° 40 ' 09.99 "),是漫漫大漠中一处神奇的湖泊奇观。
在鸣沙山脚下,泉水形成一个沙丘环绕的湖泊,形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孪生姐妹。“山以灵而名,水以灵而美”。
无论是从山顶鸟瞰,还是在泉水边游泳,游客都会被迷住。
确实有“唱沙山,月牙泉洗心”的感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当地对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滑沙、滑翔跳伞、骑骆驼等沙漠娱乐项目,让游客趣味无穷,络绎不绝。
[编辑此段]历史概述它在古代被称为“沙井”,在鸣沙山北麓,城南7公里处。
东西长218m,南北宽54m,平均水深5m左右。
月牙泉状力晓,涟漪萦绕。
眼子菜和轮藻在春天生长,南岸芦苇茂密,四周流沙。虽然春天暴露在强风中,但它没有被沙子覆盖。
因为“春光映月无尘”“古沙不填春,春光不枯”,所以成为一大奇观。
相传泉中生长有铁背鱼和七星草,专治疑难杂症,可长生不老,故又称“药泉”。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一个旅游景点。
唐朝时,泉边有船有庙。
泉的南岸,曾经有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从东到西依次为娘娘殿、龙宫、菩萨殿、王耀洞、雷神台。
主要大厅里有100多件彩色雕塑,数百幅壁画。
重要厅堂挂有匾额、题字,如“第一泉”、“绝天地”、“半正则泉”、“连昆仑山以势”、“掌握干坤”。书法飘逸俊朗,堪称上品。
当时有亭台楼阁,有金碧辉煌的庙宇,有宫殿,有柱廊,都是临水而设。
树木郁郁葱葱,春光与山色相映,古寺常年香火缭绕。
历代诗人弹琴,吟诗,背赋,花钱的人也不少。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四年(113),汉武帝在卧瓦池中得了一匹天马,后人怀疑月牙泉就是汉代的卧瓦池,于是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汉代卧瓦池”。
“野马四面飞沙,一潭影虚幻于游龙”。
因此,奇怪的月牙泉增加了更多的传奇色彩。
【编辑此段】严峻现状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位置较高的区域地下水位。
20世纪40年代末,敦煌市及其南部地区的地下水位比现在的水位高出约10米。在这种高水位条件下,西北平原地区的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低洼洼地溢出,形成月牙泉。区域地下水位高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千年不枯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永不枯竭”,而且有很大的表面和深度。
根据文献记载,在清朝时期,大船仍然可以在这里行驶。
20世纪初,有人来此打鱼,其游记说:“池水极深,底为沙,深不可测。
“在有限的史籍和诗词中,月牙泉一直以碧波荡漾、鱼浅水草茂盛为特征,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人中,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
直到1960年前,泉水变化不大,最大水深9米,湖泊面积22.5亩。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开荒和抽水灌溉,以及近年来对周边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于是,月牙泉的水位急剧下降。
月牙泉最小蓄水时间为1985,当时月牙泉平均水深只有0.7至0.8米。
因为缺水,当时泉水干涸见底,但人可以离开,月牙泉也形成了两个不再呈月牙形的小泉。
这让“月牙泉明天会不会消失”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此后,敦煌市采取各种方式向月牙泉补水。
[编辑此段]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紧急措施,对月牙泉周围的河道进行回灌,以补充月牙泉的水位,使月牙泉暂时不会干涸。
2004年水位降至1.3米,泉域面积减少到7.8亩。
目前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的危险。
随着国家开发银行2000万元贷款的落实,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处理工程也将于2006年底启动。
月牙泉将通过“节水”、“补水”、“引水”等多种方式进行抢救。
1994 65438+10月10,甘肃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由于周边地区生态恶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水位下降6至7米,水域面积大幅减少。
为了拯救鸣沙山月牙泉神奇的沙漠景观,总投资41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7年初正式投入运行。
应急处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了四个渗流场向地下渗流,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来维持和提高月牙泉的水位。
该工程于2008年5月竣工,月牙泉水位稳定并逐渐上升。
随着甘肃敦煌月牙泉应急处理工程投入使用,月牙泉水位持续上涨。
近日,敦煌的月泉重生为“子泉”,出现了“三泉相依”的奇观。
月牙泉,看起来像一弯新月,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以南5公里处。因“沙水共存,山泉共存”的千古自然奇观而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
【编辑此段】关于月牙泉和鸣沙山的形成,传说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和月牙泉,却有一座雷音寺。
有一年,四月初八,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洗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庙里烧香拜佛。
佛教活动“洒圣水”时,住持从雷音寺拿出一碗祖传圣水,放在寺前。
突然听到一个外道术士大声向我挑战,要和方丈比试。
我看到术士挥舞着他的剑,喃喃自语着什么。此刻,天已经黑了,风刮得很大,黄沙漫天飞舞,将雷音神庙掩埋在黄沙中。
奇怪的是,殿前那碗圣水安然无恙,还在原处。魔法师尽力往碗里装满沙子,但是不管魔法有多大,碗里从来没有一粒沙子。
直到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全的。
术士别无选择,只能愤然离开。
刚走了几步,就听到“砰”的一声,那碗圣水歪到一半变成了一股清泉,术士变成了一滩黑石。
原来这碗圣水是释迦牟尼送给雷音寺住持的。它代代相传,是专门为人们消除疾病和灾难而设计的,所以被称为“圣水”。
因为外道作恶,害了生灵,所以显灵,惩罚,使碗倒成了泉,形成了月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