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沙河的历史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昌平区沙河。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创始人朱迪迁都北京,随即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宫殿,作为皇帝狩猎之旅和后人参观陵墓的场所。
正统元年(1436),宫毁于水。
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驻沙河,礼部尚书严嵩邀其建城、建宫,以自守。
嘉靖十七年动工,十九年完工。它被赋予了皇家名称“宫化城”。
城市呈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高度10米,每16.7米建一桩。
以宫殿为中心,城池南北长1,000米,东西长1,000米,有四个城门:南面的府井,北面的詹寺,东面的镇辽,西面的莫畏。
各开三孔,制如京城午门。
城外有一座围城,宽6.7米,深3.3米,在四面军池处架设吊桥,上面建有城楼。
傅晶门和瞻思门分别配有三座千磅门,镇辽门和莫畏门分别配有1门。
所有的牌匾都是由白色大理石制成的。翁城除了南门,其他都放在正门。“宫化城”牌匾位于南门正门,城门的所有大字都是用严嵩写的。
宫殿建在城中心的南面,防水,地基高于内外城。
宫殿占地24012平方米,南北宽150米,东西长160米。
宫殿南墙有迎助北京门三座,汉白玉玉雍路直接铺于城下,东、西、北三面1门。
宫墙中央建有1殿,如长陵的恩殿,是慈禧太后灵柩停放的地方。
左右大殿是皇后寝宫,周围的房间是文武大臣和太监休息的地方。
自从宫殿重建,城市建成,就开始有大臣把守。
嘉靖二十八年,设副都督镇守,后改驻军。
明朝皇帝曾多次驻扎于此。
隆庆六年(1572),从穆宗调来的军士,在通州渡口疏浚了从宫华城外安吉桥到温榆河的75公里长的水道,并在宫华城北门修建了“点睛仓”,修复了城东南的元代水岸泊位,用于运送朝廷物资。
清代派兵镇守该营,称为“宫华城营”。
康熙十六年(1677),设宫为“毡局”。
乾隆八年(1743),北路厅同治所设在公话城,旧址在城内南门里西侧城隍庙东。
清末,宫华城逐渐失修。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公话城被八国联军洗劫焚毁。
1939年,大部分城墙被洪水冲毁,包括四个城门洞、瓮城和部分城墙。
2004年宣布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为东、西、南、北四个瓦罐外壁各向外延伸20米的范围(包括瓦罐内部的封闭区域);在城的东南角和城东的古城墙皮的左部。
昌平区沙河,位于燕山山前平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因温榆河上游支流南沙河和北沙河交汇而得名。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并在此建宫。
嘉靖十七年重修,围城而立,名为宫化城,是明清皇帝在北方拜谒陵墓、游览中国的地方。
现全镇面积56.6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6万人口。
沙河地理位置优越,南距德胜门19公里,北距昌平卫星城3公里。京包铁路和北京至八达岭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