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正教训是什么?

晋阳被水灌溉了。公元前455年,智尧威胁汉魏攻打赵,围困晋阳,于是水淹晋阳城。结果魏、韩、赵内外夹攻,支家破人亡。图片来自网络。

智瑶。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后来人们说:历史是一面镜子。

其实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新鲜事。如果人类真的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就真的能避免很多自己犯过的错误。然而,其实是:后人哀之而不学之,也让后人哀之于后人。

以史为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秦朝以后,中国的历史一直处于无尽的循环之中。为什么?因为不能以史为鉴。

为什么不能以史为鉴?就是因为后人没有真正把历史当成镜子,而是当成画板,随意涂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后人很认真地以史为鉴,但由于方法论的局限,对历史的总结完全无知。现在,我们来谈谈两个最著名的例子。

才华胜过美德。

《子简》第一卷记载了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故事。谈到智瑶被韩、赵、魏三家灭的原因,司马光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智瑶“胜于德”,这个结论被广泛引用为真理。

司马光先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由于智尧的才能远远超过赵家一家之主恤,他只能找到道德上的原因。

但史书记载,智瑶不仅在才华上远超赵无恤,在个人品德上也远超他。举两个例子,智瑶和赵无极各灭了德国北部一个国家。智瑶用的是类似特洛伊马的招数,而赵无恤则利用父亲去世的机会,邀请北德国君,也就是妹夫参加葬礼,并借机杀死妹夫,夺取国家,导致妹妹自杀。还有一件事是,赵t恤杀了智瑶之后,智瑶的手下玉让拼命为智瑶报仇,而赵t恤则逼着他的头号功臣收拾东西滚蛋。两个例子已经充分说明,芷瑶的人品远在赵无衫之上,换句话说,赵无衫的无耻远在芷瑶之上。

那么,既然智瑶的德才在赵无极之上,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

让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

智瑶下台前的表现是完美的,完美的,伟大的。但是,问题在于他的伟大,他的谋士们崇拜他,因为无数事实证明,他比谋士们优秀。导致辅导员失去了提供建议的动力和能力,即使提出意见也无法坚持,即使坚持也无法改变智瑶的决定。所以当智瑶犯下致命的低级错误时,根本没有改正和弥补的机会。而正是这样一个机会,让善于忍耐的吴钊衫抓住了。

因为* * *太强,决策机制失效。这是知药消亡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曹操的赤壁之战,还有苻坚的淝水之战。是因为他们愚蠢自大,贪得无厌,人品低下吗?当然不是,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惨败?因为他们太伟大了,决策机制失效了。

可悲的是,司马光没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至于后人无法从芝罘之败中吸取教训,从而反复重蹈覆辙。

仁善不施。

在贾谊的《论秦》中,当秦亡,总结为:仁义攻守不同。这个结论也是两千多年来反复强调的。

但是,这个结论根本经不起推敲。

在秦国成为秦国之前,秦国是仁政吗?其实在统一中国的整个过程中,秦国一直是恐怖邪恶的。为什么他们最终打败了文明程度高得多的东方六国?

国与国之间的攻守与仁义有什么关系?

毫无疑问,贾谊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只好从儒家那里拿答案。在这一点上,他和司马光是一样的。

那么,秦国的强大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冷兵器时代,野蛮往往战胜文明,邪恶往往战胜正义,这已经基本成为共识。秦的残暴统治造就了一支残暴的军队。他们把杀戮视为过上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径,并把其他士兵的头颅作为筹码。这样的军队,对于习惯了幸福生活的东方六国军队来说,是恶魔,是完全不可抗拒的。这就是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统一中国后,秦国军队失去了方向,脑袋无处可猎,幸福生活无望。因此,秦军的士气低落,战斗力迅速下降。六国人民无法忍受秦朝的残暴统治,奋起反抗。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数不胜数。

亚历山大大帝手下残暴的马其顿王朝,征服了当时文明最发达的雅典,也征服了整个希腊,席卷了半个世界。

野蛮的蒙古骑兵横扫文明的欧洲,摧毁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文明——中国宋朝,让整个世界的历史倒退了几百年。

……

这一切和仁义有什么关系?所谓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妄想。

以史为鉴,首先要有一面好镜子。把画板当镜子看。这样的镜子还是不要看的好。

以史为鉴,有一双好眼睛。如果你只看到你想看的,却看不到你不想看的,那还不如不看。

说到底,还是以史为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