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好莱坞对香港电影业的影响!!
事实上,日本是亚洲最有可能的电影工业基地。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的宗主国。虽然二战是战败国,各大城市被美国飞机夷为平地,但五十年后,进步神速的日本无疑仍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它的漫画一直是霸主。90年代,日本青年日剧席卷亚洲,他们的电影工业水平,几乎比动画片好,比日剧好,整体水平也很高,不逊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日本文化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单身,太单身了。据《菊与刀》;根据作者的分析,日本的国民性也是非常矛盾复杂的,用耻感文化来描述。真的感觉太像了。但不知何故,日本文化单一,美到极致,却敏感脆弱,固守一处。他们所有杰出的发明都在套路中。所以曾经让我着迷的日剧整体水平还不如中国大陆新兴的剧集。但是日本国家,后劲很足,当他们被祝福到灵魂的时候,我们连追都追不上。除了日本,印度和韩国都可以成为电影产业的基地,但印度宗教信仰浓厚,极其缺乏现代性。我们不谈这个了。韩国影视行业的崛起是近两年的事情。我看过一些,应该说不喜欢。只有金基德让我印象深刻。虽然现在韩国影视很受欢迎,但文化特色整体水平还比不上中国,日本。
中国大陆有几百年的天灾人祸,建国后闭关锁国30年。原来老上海的电影从业者都去了香港,香港成了东方的好莱坞。从这个简单的对比中是否可以看出香港电影业的辉煌也是很幸运的,是否也有历史环境下的先天不足?
其次,从文化内涵来看,什么是艺术?从广义上讲,只要是美丽独特的,就是艺术,从狭义上讲,艺术不是商业电影所强调的感官刺激和娱乐,而是一个民族文化命脉的表现,是历史和社会血肉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我们惊讶地发现,香港电影从李小龙时代就有很大的影响力,但都是成功的商业片,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片导演其实很少。王家卫在形式画面意境方面有了新的想法。在表达现代人的孤独和失落方面是有一定内涵的,而关、、和都是伪艺术片,没有什么精神冲击。
我看过60年代以来好莱坞所有的获奖电影,发现大部分都是艺术片,于是我说& lt《勇敢的心》这样的商业电影也叫史诗。在香港所有的商业电影中,有哪一部敢称之为史诗(比如影响巨大的武侠片)?面对好莱坞艺术电影赚钱(:& lt教父>风靡全球),商业片极具艺术价值,港片集体失语。问题是香港电影人拍电影只是为了赚钱。比如一部电影红了,卖钱了,他们就要跟风拍死。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绝不是一句空话。周星驰的喜剧片十几年脱颖而出,恰恰说明了香港电影在精神上的单薄和可怜。于是,港片数不胜数。夏茶> & lt做爱和签名>这种电影受到年轻女孩的青睐,用华而不实的枪战片欺骗无知的青少年。昔日的辉煌在于香港电影的异军突起,新鲜刺激,但技术文化内涵才刚刚起步。现在吴宇森、林岭东、唐季礼都去好莱坞了,最近的电影也不尽如人意。这个世界思想丰富,习俗丰富,人不老。过去的都过去了!
第三,市场成功,市场失败。1997年左右,大批香港电影人去了好莱坞,出走了一批骨干。原因有很多。价值感和归属感是一大原因,但市场的吸引力也是主要原因。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市场遵守赢者通吃的规则。比如乔丹的比赛在电视转播的时候,你还有兴趣换台看国内一流的男篮吗?好莱坞在历史上曾多次吸引外国玩家。厉害了,这次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用自己强大的资本和市场挖香港电影的墙角。结果我们看到好莱坞真的又赢了。而港片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天才新锐导演寥寥无几。自然,香港电影在苦苦挣扎。本来拍戏就是为了赚钱,为什么不面对巨大的利益呢?在好莱坞,导演的报酬通常是几百万美元。在香港,只有几十万美元。成龙在好莱坞拍了那么多烂片,有点遗憾,不过说起来,钱真的好赚。他的身价是2000万美元。你想去吗?
这几年,香港电影吸引了很多内地演员,多方面交流。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香港电影人聪明灵活,但我觉得内地帮不上忙。为什么?五点钟再说。
第四,市场。20世纪80年代,徐克的电影仅在大陆就取得了超过1亿的票房。在20世纪80年代,这对电影公司来说是如此令人兴奋。一次东南亚之行后,他们并没有赚很多钱。谁不想进行如此有利可图的投资呢?到了90年代末,香港经济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电影业自然受到牵连。据说制片方有一本好书,没人投资。我不知道确切的情况,但让我们看看我们的大陆市场。
改革开放20年来,大陆经济年均增长8%,生活水平提高。大陆市场巨大,需求应该比以前更旺盛,但还是败在市场手里。因为市场空间被其他娱乐形式大大挤压,市场变小了。看电影是80年代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但现在年轻人最喜欢上网。就算你想看电影,在网上看,或者,七块钱买个盗版DVD,一个半块钱租个DVD(我们这里的价格),回家舒舒服服的在家庭影院前看,那么除了热恋中的人,很少有人去电影院。
1998年参加工作,文化宫和电影院都待过。见证了这个苏北小县城电影市场的萧条。我们市区最多的时候有五六个电影院,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当然,所谓的市区只是一条叫人民路的主干道,加上几条破旧的二级公路。但1998年,电影公司倒闭,下属现代影院倒闭。只剩下我们工人电影院和人民电影院了。但在那个时候,电影院每次卖座和周末发工资总是挤满了人。只要包工头一年做几部大片,开几所学校,就稳操胜券,也确实如此;一部电影据说赚了十几万。当时,时代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经深刻地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中。随着国企的倒闭,工人的下岗,私企的增多,城市的不断拆迁改造,服务业和娱乐业的兴起,我们这个小县城一年就变了样,有娱乐室,有茶餐厅,有咖啡店,有保龄球馆,有足疗店,有迪厅,有演艺厅。它就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冒出来,每隔一段时间就听朋友说哪里开了一个好玩的地方。而且,像我们这种小地方,只要是新开的休闲娱乐场所,肯定是蜂拥而去。两年前在报纸上看到我们小县城有60多家网吧,我估计现在至少有100家左右。这种情况下,电影院的生意可想而知。我的主人有。我回答,今天不错,有十几个人。我的主人睁大了眼睛。您说什么?十几个人多?我说,你一直都知道,过去从来没有“白板”,即使在暴风雨中也没有。现在到了晚上放映的时间,经常有人左等右等,还经常关门早下班。有时候来两三个人,老板算算,不够开电费的,所以退票还早!后来人民电影院改成了演播厅,我们工人电影院因为城市改造终于在2004年被拆了。一座现代化的电影院建在原址上。有个市长让我们电影院经营电影,我们导演不同意,说做电影是亏本的。我们怎么能养活这么一大群人呢?我猜最后的方案是妥协。只有一个厅拍电影,豪华装修提供贵族享受,其他三个厅都租出去了。
所以,这样的话,文化生态也是在变化发展的,不能强求。香港电影人主动找市场,很不合理。市场还有救吗?艺术还有救吗?电影产业已经被更强大的电脑游戏互联网所取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将逐渐被边缘化。将来可能会被互联网上的一些新艺术所取代。以前的古典音乐、绘画、文学早已让位于现代波普艺术,现实与艺术的互动应该是这样的。香港电影人可以坚持,也可以离开,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当然,电影仍然是今天的主流艺术形式,我们说香港电影的没落也是相对于之前的香港电影和好莱坞而言的。
第五,前不久一个娱乐节目请了一个香港导演做嘉宾。面对举世瞩目的奥斯卡,真的很抢眼。嘉宾说,听说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体。我们为什么要羡慕他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电影产业做强,把全世界的人都请来。我当时有点感动,就像有一句话,大陆的发展不可估量。可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内场电影行业找到出路。这种想法可能很普遍,但只是打官腔。香港导演的电影不怎么样,但我觉得也没那么无知。
我们最大的经济体真的那么神奇吗?从人均GDP来说,我们还是小康社会。我们以前太穷了,现在有点钱了,所以人们经常喜欢说大话。其实我们还不富裕,还不强大。我们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率极低。然而,在被外国屡次反倾销,被迫升值汇率之后,我们渴望谈论创新型国家。嗯,即使再花20年,我们也能在技术创新方面与日本和韩国匹敌。况且,关系到民族精神根基的人文思想领域,由于历史革命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至今无人问津,而教育又如此重要,为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了,富裕了,人民自治自然就落后了,但反过来也同样合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社会的发展肯定是危险的。比如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总会出问题。外国学者甚至把中国未来会发生什么,视为未来二十年世界不稳定的三大隐患之一。
前几天我们单位的一个租户来办公室找我们主任谈话。他是一个财力雄厚的大租户,要求在停车位的广告位上有更多的份额。我们主任不同意,说必须照顾中小租户的利益。但是不管我们主任说什么,他都装作听不懂。最后,他说的时候,终于说漏了嘴。他说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强者生存,他们没有能力。我们必须有能力。我知道他这样说并不稀奇。通常我接触的一些人比较卑鄙无耻,但我当时也很惊讶。这就是中国的真实情况。虽然我们中国人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邪气十足,没有人性。我在媒体上经常听到的是当前形势大好,中国要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香港电影曾被称为奇迹,但它不能长久。是不是注定像夜空中的烟花一样绚烂,却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我不知道,没办法,也不奢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