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建筑文物
在宋代,它曾被称为“中门”,因为河岸上有一个石头广场,被称为“红门”。现存大门于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采用南总门式结构。建在十二级台阶上,五座硬山,三座山屏,前有一对立方柱,白墙青瓦,琉璃沟顶滴水空花,梁上绘有游龙太极,杂草云纹。整体风格端庄大方。《岳麓书院》是宋真宗写的。因为北宋八年(1015),宋真宗很会办岳麓书院,文山长寿以德闻名。他特地召见周氏,拜他为国子监主簿,并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氏担心岳麓,仍要求回院,皇帝亲自赐他“岳麓”。大门两侧有对联“唯楚有才,兴于斯”,上联出自《左传·相公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语·太伯》,源于经典,展现了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历史事实。
内门
门后宋元为礼殿。明嘉靖元年(1527),文庙扩建至院落左侧,才改建为第二门。五间单檐悬山,中间三间有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过道通向南北二宅。抗日战争被侵华日军炸毁,1984重建。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名山坛席”的牌匾,作者不考。原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但在抗日战争中被炸。现存牌匾为1984所抄,由清代湖南著名书法家何题写而成。两边都有对联,“收在山麓;西藏名山,第一部分出自《尚书·顺典》,第二部分出自《史记·太史公序》,意思是岳麓书院藏于浩瀚的岳麓山中。笔者为清末(湖南高等教育学院)程监制。二门大殿两侧,有清代山长罗甸所写的对联:“地与恒祥相连,大泽山中龙虎满;学邹鲁,学先贤。第二道门的背面是“潇湘石怀”的牌匾。原为清代学术监程所撰,毁于抗日战争。现在,这块写字板是对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NLD中央主席褚图南的补充。“潇湘”一般指湖南,“潇湘石怀”是指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的聚集地,意思是岳麓书院人才济济,就像汉代长安国子监的石怀一样。
教室
报告厅位于学院的中心,是教学和举办重大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岳麓书院建立以来,已有“五大讲堂”。南宋第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炜、朱在此讲学,开中国理学之先河。
屋檐前挂着一块“实事求是”的牌匾。民国初年湖南工学院院长宾步成所写。“实事求是”源于“韩曙河间王献刘德川”,被校长采纳为校训,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殿正中挂着两块鎏金的木牌:一块是“学而优则仕”,是康熙皇帝为鼓励理学发展,加强自身修养而赐的。原额被毁,按照康熙1983的手迹重新刻制;二是“道南正脉”,乾隆皇帝赐的。是岳麓书院对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其在中国传播理学史上的地位,此量为原。讲堂墙壁上嵌有许多珍贵文物,如朱书法、欧阳厚篆刻的“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书法、欧阳厚书法刊刻的“整洁严肃”碑,清代山长题写的《岳麓书院学规读书法》碑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书院教育的重要史料,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讲堂的影壁正面,镌刻着岳麓书院的故事,是南宋二年(1166)书院主教张骞所撰。它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纲领,对书院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撰写,电话:1983。影壁背面刻有庐山全图,抄自《南岳录》。
教学斋“半学斋”
报告厅两侧有两个大厅,即教学大厅和半自习大厅,这两个大厅都是师生的故居。过去,学生们在这里花很多时间自学。该学院拥有建造宿舍的悠久历史。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起,建有52间宿舍。现有建筑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校时改建的,为满足教学和办公需要,命名为教学宿舍和半学习宿舍。“教快”之名出自《礼记》,“半学快”之名出自《尚书》,说说看。
香水小唐菁
响水学校现有建筑位于报告厅左侧。原名诚德堂,又称书院讲堂,创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响水派经堂,位于今穿山寺内,并题名。清光绪元年(1875),响水派景尚由岳麓书院迁至城南天心阁。教堂原址改建为穿山寺,吴荣光题写的“响水学派经堂”留在于明德堂留作纪念。
明伦堂
书院明伦堂建于明郑德二年(1507)。道士吴世忠模仿县官,拆毁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和左院,在于大成殿后建明伦殿,以寻破坏。明代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知府聘熊昱为山首,在明伦堂讲学,次年有十位中式人,当时师势正旺。然后被销毁。重建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出版《睡碑》,置于明伦殿左侧,作为书院的学术规矩,后被废止。文庙明伦殿、大成殿修复后,现为硕士生、博士生学习场所。榆树楼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从一开始就建在讲堂的后面,宋真宗赠书后改名为“御书阁”。元明时期又叫“御书亭”,地位有所变化。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从朝廷请来十三经二十一史。清代中叶,岳麓书院的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大型民间图书馆,藏书14130册。今天,帝国书店仍作为书院教科研人员的古籍图书馆使用,藏书五万余册,《四库全书》、《续释四库全书》、《四系四藏》、《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工具书均为珍藏。孔庙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形成自己的院落。由照壁、门楼、大城门、大成殿、两部、崇圣殿、明伦殿组成。岳麓书院对孔子的崇拜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在讲堂前修建了曾经的礼堂,堂内建有先师十哲塑像,绘有七十二贤人。南宋元年(1167),大道改为玄圣寺,在此“殿中置首圣像,画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更名为大成殿。在郑德的第二年(1507),他搬到了医院的左地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其规格相当于各县的文庙。
莲溪寺
献给周敦颐(1017-1073)。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建在第六君子堂基地,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迁至此址。寺内挂有“超然太极”的牌匾,寺内墙上有石刻,原“莲溪”
崇道寺
道观又称“朱”,是供奉朱和张骞的。元延祐元年(1314),在讲堂左侧修建圣贤殿,供奉张著和为书院建设做出贡献的大臣们。明弘治七年(1494),建在讲堂后面,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觉罗顿府在此遗址重修。现恢复古代祭祀,庙内悬挂“斯文正脉”牌匾,并刻有朱、张二人画像。
神宅寺
神宅寺,又名罗山寺,供奉岳麓书院院长罗典。乾隆四十七年(1872)被聘为岳麓书院院长,主持岳麓书院27年,为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和基本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神宅寺始建于咸丰年间,位于曲子寺侧。旋转废物。现修复于穿山寺北侧。
泗镇亭
四贞阁是献给程颢和程颐的。程颢和程颐都是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和理学的创始人。他们曾师从周敦颐,人称“程程”。明天,第四年(1642),官林重修,改名“思真阁”。此后,一直献给二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移至此址。亭内有清代程的“师”、“听”、“言”、“东”四个碑刻。
六君子汤
第六君子堂创建于明朝嘉靖五年(1526),此后多次迁址被毁。清嘉庆十七年(1812),在此遗址重修。三座坚硬的山楼与冲道寺相连。神龛上镌刻着重修六君子堂的碑文。为书院的发展和建设作出贡献的六位先贤是朱东、李、、、陈刚、杨茂元。
船山祠
穿山寺供奉的是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祠堂原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创立的响水派经堂。光绪元年(1875),响水学堂迁至河东办学,故辟为穿山寺。神龛前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岳麓书院外交部长郭嵩焘题写的对联。庐山寺碑亭
庐山寺碑亭位于园林的南侧。明成化五年(1469),设知府钱树。现有建筑改建于1962。“庐山寺碑”二字是李泽太于1962年所写。亭内是著名的“庐山寺碑”。庐山寺古迹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古迹之一。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咏撰文题写书法。因其文笔、书法、篆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有一幅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词。
百泉轩
百泉轩创建于北宋初。它位于岳麓山青峰峡谷口,溪水和泉水汇聚于此。是岳麓书院的绝佳去处。历代的山民领袖都喜爱溪泉之美,建有玄关,居住其中,享受天籁之音。南宋第三年(1167),朱访院,与掌门张骞一同游岳麓山,昼坐百泉轩,夜宿。据说他们已经在这里学习了三天三夜了。
北朗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碑刻。碑廊中有历史文物13件,新岳麓书院文献史料27件。其中,朱的《中庸》和《极亮》书法是该书院的重要遗存。
自卑亭
自卑亭位于书院东200米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沙县令赵宁在公路旁修建了一座自卑亭,供行人休息。嘉庆十七年(1812),嘉庆大总统袁重修中间道路,民国时道路延伸至亭侧,形成现有格局。现存建筑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自卑亭”二字是清代山长车的题词。亭内嵌有“自卑亭”等碑文。十五轩
十五轩是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十五轩学校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花园内,与百泉轩隔塘相望。梁启超“吴石学校旧址”亭中有一块碑刻,是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访吴石学校旧址时所写。还有李题跋、李匡松题跋、陈录、黄增福录选等题跋。
河西台
南宋第三年(1167),朱和张骞在岳麓山顶观测太阳,曾建“河西台”,朱题写。明代王守仁有一首诗,写着“抖衣直上河西台”。舞台后面的废物。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长罗典在庭院前建前亭,改称前厅。道光元年(1821),为了保存旧日遗物,山长欧阳厚将前厅改名为“河西台”。平台左右内壁刻有比张还高的“福”、“寿”字,平台顶部刻有八卦、蝙蝠、寿字。
山寨旧址
山寨旧址位于穿山寺右侧。南宋元年(1165),安福使刘询创建,以山场(院长)驻地命名为“山寨”。张骞主教拜访朱时,曾在此居住,并同题《山寨》一诗。南宋后期,山寨毁于战火。清道光二十年(1840),欧阳山长重修,题名“山寨旧址”。
山岸
岳麓书院成立前,东晋靖江刺史陶侃(259-334)曾驻长沙。勤于公务后,常乘船游岳麓山,并在山中修尼姑庵,陶冶性情。因为尼姑庵前种了杉树,所以叫他山安。清道光十八年(1838),岳麓书院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道光后裔陶澍,为纪念其祖先在岳麓创建文教事业的贡献,重修“陶桓公善庵寺”,并将家人收藏的一份庐山寺拓本刻入寺内。2001文庙山安殿修复后,将陶质碑文“庐山庙碑”迁入庙内。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种建筑模式。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365,438+0,000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和新建的书院博物馆。岳麓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遗迹。其古建筑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多进深的院落形式。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寨沙、祭祀庙等。被安排在两边。中轴线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不仅营造出庄严、神秘、悠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果,而且体现了尊卑有序、等级不同、轻重缓急分明的儒家文化的社会伦理关系。
主要建筑有第一门、第二门、讲堂、半自习堂、教学堂、百泉轩、御书屋、响水学堂教室、文庙等。燕饭店、文昌阁、崇圣寺、明伦堂和孔子、溪、二程、朱、张骞、王船山、罗店等六所高等院校得到恢复重建。岳麓书院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建筑群。
岳麓书院历史上历经多次战乱,七毁七建。现存的主要建筑是清朝的遗迹。自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被战争摧毁的建筑得到了重建。岳麓书院古建筑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多进深的院落形式。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寨沙、祭祀庙等。被安排在两边。中轴线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不仅营造出庄严、神秘、悠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果,而且体现了尊卑有序、等级不同、轻重缓急分明的儒家文化的社会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占地21,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自习堂、教学堂、百泉轩、玉树楼、响水学堂敬堂、文庙等。先后修复重建的有燕饭店、文昌阁、崇圣寺、明伦堂、孔庙、溪、二程、朱、张等。岳麓书院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书院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