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钢铁史

机械工业离不开钢铁。本期一开始,机械金融就和大家聊聊钢铁。首先,我们将从三家冶金设备企业-Simak、Dagnelie和奥钢联开始介绍冶金行业。

说到钢铁或者冶金设备,不得不提到工业强国德国。德国如此强大,几乎在制造业的每个领域都能找到至少一家世界级的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历史悠久。一百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衰落。他们总是更新业务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各自行业的技术责任。

比如力士乐在引进液压龙头企业的时候,是从1795的一个液压锻造车间起家的。

西门子,1847起步,做电报起家。

钢铁之王蒂森克虏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创立的蒂森和19世纪初期创立的以大炮为主的著名军工集团克虏伯。

舍弗勒在轴承行业的FAG轴承可以追溯到1883。弗里德里希·菲舍尔(Friedrich Fischer)在德国小镇施魏因福德(Schweinford)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钢球研磨机,首次使研磨技术生产完全球形的钢球成为可能,随后开始了伟大的轴承事业。

等等

冶金设备行业三大巨头中的两个,Simak和奥钢,与德国的关系非常密切。

西马克是冶金行业的知名企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卡尔·埃伯哈德·维斯于1871年创办的锻造厂。锻造厂后来在19065438与爱德华·施洛曼(Eduard SchloeMann)在1901创办的一家公司合并,成立为SchloeMann-Siemag AG,在1980缩写为SMS。到1999,SMS合并了另一家冶金设备巨头德马格的冶金业务,西马克成为冶金设备霸主。

目前,Simak很大一部分业务来自SMA-DEMAG。其实德马格德马格曾经是冶金巨头,历史可以从1819算起。成立之初是一家做锤子的企业。后来属于传说中的曼内斯曼集团,对!强大的力士乐曾经属于曼内斯曼。德马格后来搞砸了一个美国项目,被90多名律师起诉。后来其冶金业务慢慢被西马克收购,其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

我猜也是美国人看德马格想制裁。

目前,除了SMS-DEMAG,Simak还拥有SMS Meer、SMS Eumuco和SMS- elexis等主要业务板块。

其冶金业务SMS-DEMAG在业内的知名度非常高,几乎所有大型钢厂都能看到其设备。

奥地利钢铁联盟虽然在奥地利,但是这个企业和直系亲属,德国,作为德国纳粹政权的战争工业的一部分,于1938年开始在奥地利林茨建设钢铁厂,这就是奥地利钢铁联盟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与阿尔宾纳矿冶公司合并,成立了沃斯坦公司。此时该机构还是一家国企,业务开始多元化。到2001,其四大模块基本成型,按照钢铁生产和使用分为钢铁冶炼分公司、铁路系统分公司、汽车用钢分公司、司动分公司、管道分公司四个部分。

本来奥钢联还能发展的不错,可惜被美国吸引了。2003年前后,美国GE公司欲通过收购奥地利钢铁联盟大举进入欧盟自动化市场。为了抵御欧洲的强敌,而且当时的冶金设备制造业确实赚了不少钱,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奥钢联一头扎进了德国西门子,于是奥钢联以更高的转让费加入了西门子集团。

奥钢在冶金行业的名气远远大于西门子的金属部门,但胃口很大的西门子在2006年利用了奥钢的困难时期。

然而,钢铁工业也是跌宕起伏的。到2010左右,不仅是中国,全球钢铁业务也开始不景气。钢铁行业不再是盈利行业,因此西门子考虑优化业务结构。

2015年,日本三菱重工成功收购奥地利林茨西门子VAI 51%股权,剩余49%股权由西门子持有。这可能也是产业转移的正常现象。再过几年,奥钢可能又要转到中企了。

从德马格和奥钢联的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玩制裁和并购都是套路。看到哪个行业强,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收到自己口袋里。

意大利Dagnelie有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4。马里奥·达涅利(Mario Danieli)和蒂莫·达涅利(Timo Danieli)在布雷西亚建立了安杰利尼钢铁厂,这是欧洲第一座电弧炉炼钢厂。从此,Dagnelie开启了百年装备史,成为钢铁装备三巨头之一。

这三家冶金设备巨头各有所长。Simak的特点是轧钢设备,无论是长、扁、圆,都是世界上最好的。

奥钢联冶做得很好。奥地利钢铁协会以钢铁冶炼起家,发源地是林茨-多纳维兹。1952年,奥地利钢铁协会冶炼厂的科学家发明了氧气转炉,并以首字母命名为LD炉,这也是奥地利钢铁协会对冶金工业进步的一大贡献。转换器也成为了奥钢的利剑,1965奥钢国际化的第一个出口项目就是转换器。奥钢的连铸机也做得不错。由于采用了分段辊,设备更轻,非常有竞争力。

Dagnelie非常擅长优秀的天赋。比如达涅利的旋压机出口速度已经达到1.25m/s,达涅利在美国有样板工程,30吨电炉后续单流连铸,加热炉不需要30万吨优秀人才轧机。整条生产线每天运行23小时,留出一小时进行定期维护。

目前三巨头在国内都有大型研究所,其冶金轧制设备也装备了国内各大钢铁生产企业。三巨头的中国业务在20世纪90年代和新千年达到了顶峰和辉煌。近年来,随着我国重工企业的发展,也涌现出了一批冶金设备研究所,如中冶本部、下属中冶精诚、中冶CCID、中冶武汉等,重、重、重工都能分一杯羹。

三巨头面临的竞争也很激烈。

1,Simak极限入门,,杨晓明,大型铸锻,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