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个历史问题

隋代大运河——扬州大运河: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江淮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素有“淮左杜明”之称。扬州有许多文化遗迹,古运河是其中之一。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自开凿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在春秋末期挖的。为了探索北方的齐晋时期,夫差从江苏江都(今扬州)到淮开渠,取名韩沟。这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在隋朝,为了加强经济和方便水运,杨迪下令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渠道,包括韩沟,形成一个运河系统。隋代大运河开通于605年至610年,分四段:(1)通济渠。605年,杨迪征“豫北两县百万余人”开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就挖了一个缺口(引水随汴水,转南随沙入郢)。通济渠是在缺口和下游汴河的基础上疏浚而成的。通济渠从洛阳以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从板朱(板城朱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泗水镇黄河东北侧)引黄河入汴河,再在河南开封东南流入淮河。(2)605年,隋炀帝杨迪征“淮南民十余万”开汉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下令开凿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为这条河经过吴国韩城(今江苏扬州),所以叫韩沟。隋代大运河的韩沟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韩沟的基础上疏浚而成的。它从杨珊(今江苏淮安)到江都,进入长江。(3)永济运河608年,杨迪在河北各县征集一百多万壮丁,开凿永济运河。男人不够,还招女人。永济运河从洛阳黄河北岸到沁水河以东流入清河(渭河),在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水谷河(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达卓君县。(4)江南河610开通。从京口到余杭,是“八百余里,十余尺宽”。运河两岸有御道、柳树、40多座离宫(从长安到江都)和许多粮仓。教科书《隋代大运河》的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隋文帝在584年开辟的。因为渭河多沙,深浅不一,航行不便。在渭河南侧,开辟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余里,名曰广通运河。隋大运河建成后,南北物资可直达长安。在隋朝大运河,杨迪三次大规模征用民力。据文献记载:(1)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征集河南各县男女一百多万人开集渠,由洛阳西苑引谷,罗知之水达黄河;从板渚(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从迎泽入汴水。之后从开封东引至泗泗,到达淮水。同年,派淮南十余万人整治汉沟(山阳渡),淮河从杨珊(今江苏淮安)经江都(扬州)改道入长江。(2)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征河北各县男女百万余人,开永济运河,“引沁水南至临江,北至卓君”。(3)大业六年(610),奉命开江南,从京口(江苏镇江)直抵余杭。隋代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有:第一,它连接了中国的东、西、北、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合与统一。在古代,长途陆路迁徙只能依靠骑马、牛车和步行,翻山越岭、涉水十分艰难缓慢。但是,人类早就认识到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渡河甚至渡海,快捷高效,往往比走旱路方便得多。而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基本是由西向东,而不是由北向南。杨迪决定开凿南北大运河,把东西南北用水连接起来,形成水网,把几个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这难道不是一场大赛吗?有了大运河,他就可以真正地、完全地把中国的全部领土纳入自己的王权之下,就像把它抱在怀里,牢牢地属于自己一样。在过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皇帝这样做过。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一下子诞生了几十个沿江繁华城市。先有一条河,后有一个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大城市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和人才的聚集,因需要而有分工,如运输、搬运、收税、管理、造船、仓储、货物配送、买卖、旅馆、餐馆、美容街、歌舞娱乐、学校等。总之机构越来越多。大运河是城市的“接生婆”,多子多福。第三,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包括杭州)、Xi安(包括洛阳、开封)和北京(包括天津)三座世界城市。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Xi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个点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城市,一个都城或者一个经济大都市,变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深远。第四,它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北,也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和南方的鱼米桑茶村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和多元化。第五,几大水系的勾结,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交流和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似乎是连接丝绸之路的纽带。一方面,它将地中海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与中国内地的文化联系起来,并辐射出去。另一方面,它把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中原汉族的文化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两国文化大交流因隋朝开凿大运河而辉煌于后世,硕果累累,影响深远。第六,杨迪的大运河迎来了唐代贞观的盛世,为唐文化在世界上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隋朝虽然短暂,却带来了唐朝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隋朝的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的政策稍作调整,立刻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经意间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光辉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