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近代史研究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根魂
榆林古城,又名榆阳,别称骆驼城。依托大漠,居住高原,北望河套,南盖三秦。自从商武丁北伐鬼方三年以来,这里一直是我们民族战争古战场的前哨。明朝中叶,这里被定为万里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之一,有多名名将镇守。历代对榆林边政的疏奏记载较多。据《渔阳文史》第七期、第八期记载,夏商至清末杜香堂先生编纂的《玉林大事记》共438条,其中与战争有关的有215条,占总数的49.6438+0%。其中,从夏商到元末的文章有262篇,涉及战争的文章有93篇。明代有267篇,其中96篇涉及战争。清代有109篇,涉及战争的有26篇。所以发展出了一部浩如烟海、残酷悲壮的民族战争史诗和一部蒙汉民族交融的人文历史。是国战选择了榆林,是驻军开发发展了榆林。从榆林古城历史上沉淀的丰富文物所承载的灿烂历史文化,到榆林古城独特而丰富的古代民族战争文化、军事边防文化、蒙汉民族和谐共处的边商文化,这是榆林古城应该向世人展示的历史文化根魂。
榆林文物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玉林在古代属于永州,又称朔方地。商朝是鬼,西周是以鬼为基础。在春秋时期,它也是胡林和白寨的土地。战国初,属魏,置。归秦后设浮石郡,位于榆林城南米家院子滩山。由于秦制,汉朝仍设置尚军,并在玉林城北的古城滩设置龟兹为国城。三国时期,被匈奴占领。宋朝被西夏国占领。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为榆林卫,建卫城。成化九年,燕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成为九重镇之一,直至清朝。商朝的武丁、秦始皇、汉武帝、北魏的太武帝、明武宗的郑德、清朝的康熙帝都到玉林巡边,其中明武宗的郑德在玉林住了三个月。榆林古城历史悠久,留下了古老文明的遗迹。悠久的历史记载了多个边塞地区的史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战争文化、军事边防文化、边商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遗迹展示了许多古长城遗迹、许多古城墙、许多衙门、许多卫星城堡、许多寺庙、许多建筑和牌楼、许多九龙壁、许多中药店、许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历史风貌。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小北京”。
据考证,玉林是中国唯一一座魏、秦、明时期修建的古长城与秦致路并存的城市。镇北台,建于明长城之上,号称万里第一长城。镇北台脚下,有明清时期蒙汉贸易交流城市义马城、接待朝贡讨论使节的宽宫城、历代名兵书写的红石峡摩崖石刻宝库。有600多年历史的玉林古城墙,经过三拓一缩,现已形似长方形古刀币。它的周长一度达到8920米,面积为3.9平方公里。现为6322米,面积2.14平方公里,隶属李三方城建制。2004年6月27日+065438+发表的文章《中国九大古城墙》排名第六。城墙上最多时有七座城门、瓮和城楼,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北门的城市。城墙上有文昌塔、魁星塔、文昌宫和大仙塔。城市里有2座山,3条街,75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呈棋盘状的tic格局。2000多座仿古民居四合院星罗棋布,遍布全城。街道南北两旁,街道两旁有许多明清时期的商人店铺,其中有40多家中药店,共计70多家,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从北到南,从明到清,先后有六座鼓楼、凯歌楼、新明楼、万佛楼、文昌阁、钟楼。第六层中间建有五座功德牌楼,相互辉映,其中新明楼以其精致独特的木结构闻名于世。三楼有一尊明代大太监魏忠贤铜像,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稀世珍宝。城南有明代隐誉的凌霄塔、玉砚隐誉的水桥、桥上的渔阳桥和清代乾隆皇帝授予的“两守孤城,勇立千年”称号的御碑亭。在城北,镇北台构筑了独特的玉林古城景观,南塔在台中北面,街在天下第六层。自明万历年间,古城及其近郊共有大型寺庙建筑近10座,儒释道寺庙83座,其中最多的是关帝庙6座,其次是黄成庙3座,孔庙1座。全市有66处官职、功勋、百岁、表彰、笔记、寺庙、贞节牌坊、牌坊。为加强和巩固九边镇的军事防御体系,先后设置了廊台司、道印司、知府司、知府司、巡抚司、总装备司、中英司等七个衙门。古长城沿线有36座卫星城堡,在长城中间形成立体防御体系。为保证驻军士兵的人员训练和身体健康,早在明朝弘治八年(1495),就在新明楼以西建立了书院,榆林更名为渔阳书院。明清两代,培养了38名进士(10,28名武学)、285名举人(40名文史,245名武学)和龚升。明朝成化年间,被上海舒舒允许在玉林开“药”,但崇祯年间因破坏而关闭,历时170年。清同治年间,玉林率先成立“牛疫局”,防止天花在边境士兵中发生和传播。综上所述,事实证明,是国战选择了榆林,是军事边防发展了榆林。
中国革命近代史上,榆林古城百年名校榆林中学,由进步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任校长,聘请革命知识分子魏也畴、李子洲、王森然等三位老师,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刘志丹、刘澜涛、王紫逸、周刚、贾拓夫、曹李如、屠呦呦等高级将领和名人。榆林中学滨城图书馆在陕北建党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红石峡熊山寺崔冉亭,1928、1929,是中共榆林县委召开入党积极分子大会和中共陕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的会场。在抗日战争期间,住在玉林古城南郊孔戈基桃林山庄的国民党将军邓宝珊,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国共两党打交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榆林古城为陕北近代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榆林历史文化遗产的灾难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遗迹,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近70年来,榆林的历史遗迹遭受了数次特大灾害,产生了一座承载着中国古代民族战争文化、军事边防文化、边商文化等特色,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逐年消失,所剩无几。目前是时候向国家申报摘掉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了。原因如下:一是战争式的破坏;二是政府主导的野蛮行政破坏;三是文化大革命和“四清”运动对“四旧”的破坏;四是法规不健全,无法依法销毁;第五,自然侵蚀破坏;六是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城市承载能力的破坏;第七,建设性破坏。其中,战争破坏、领导无知、野蛮行政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最为严重。据有关记载,清末民初,玉林古城内有200多座寺庙、庙宇、庙宇、石窟,加上其他文物古迹达近300处。古城郊区有80多处文物古迹,有2000多处民居四合院。1986年普查时,文物只有170处,四合院只有1100处。2003年,文物管理部门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4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县级36处。其类别为4处古代遗迹、6处古墓葬、24处古建筑、4处石窟、寺庙和石刻、3处重点历史遗迹和代表性近代建筑。四合院700座,其中有基本规模的90多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9座。据不完全统计,1947被战火摧毁或拆除的文物建筑有90多处。郊区原有的80多座文物建筑,现在只剩下5座:凌霄塔、渔洋桥、玉贝亭、南关亭、孔戈基,其余的都没了。解放前后,有50多个地方被政府机关和学校占用。多年来,大约有80座文物建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行政当局强行拆除和摧毁。古城墙上的两座城门和四座城楼被拆除,城墙上挖了五个缺口,长度超过1000米。城墙约1000米的夯土层被政府机关和居民掏空,只剩下砖墙。300多米的城墙,砖土分离,空中坍塌。详见附件《榆林古城文物损毁记录》和《榆阳区重点文物保护名录》。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榆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破坏”、“拆真古董建假古董”、“修旧如旧,变四不像”。1986 65438+2月8日,榆林古城被国务院第二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迄今为止,玉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2000年以前,由于财力有限,工作重点只能放在玉林民俗、饮食、建筑、宗教、美术、曲艺的挖掘和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上。镇北台修复,动员社会力量修复古长城三座墩台。1996,镇北台成功向国家推荐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镇北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玉林撤地建城,玉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快车道。2001年,市政府拿出600万元向全国公开招标,在1988年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短、中、远期目标,确定了2002年“修旧如旧,风貌和谐”, 市政府制定颁布了《玉林市城市规范管理办法》、《玉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技术规定》、《违法建设处罚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成立了由专家、相关领导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玉林市规划委员会,确定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部法”的管理方式。 2000年以来,市政府共投资6543.8+0.5亿元,硬化城市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供热供气、给排水工程、河堤改造工程、绿化美化、电缆线路。玉林古城保护性修缮已投入4亿多元,先后完成了:古城街巷改造、西城墙维修,南城门瓮城、凌霄塔、梅花楼、万佛楼、钟楼修复,鼓楼、凯歌楼、文昌阁、新明楼、牌楼重建。对通往红石峡、镇北台的道路进行了扩建改造,拆除了步行街两侧的不合理建筑,对所有商铺进行了恢复和装修。目前,玉林市区已扩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27万,自来水普及率96%,天然气普及率40%,城市绿化覆盖率28.8%。通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形象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品位大幅提升。但在修复文物古迹时,没有遵循“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部分古建筑不符合历史记忆要求。比如镇北台的残部没有头,顶楼原有的岗亭和旗杆至今没有恢复,失去了威严的力量。南瓮城和西城墙的宽度没有按照原来的标准修建。街上鼓楼、凯歌楼、文昌阁匾额上的题字与原作不符。尤其是2001,二街拓宽开发时,数百座古朴的民居四合院被推土机摧毁。2006年,街道两旁的店铺又恢复原样,一个型号,一个颜色,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真是“拆真古董,建假古董”。
平遥古城的借鉴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隶属晋中市。它已经有2700年的历史了。1986,1997年2月8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2月3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文物众多,内容丰富,价值高,保存完好,为全国罕见。全县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3处,市级4处,县级77处。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好的明清古城。古城墙建于西周宣武年间。现在的古城墙是明朝洪武三年开始,在旧城墙的基础上扩建的。城墙周长6163米,高度约10米。市场以城楼为中心,以南街为轴心,左镇神、右衙门对称分布;文佐寺、吴优寺;东西方道观的封建礼仪模式。在城市的街道两旁,有220多家商店保存完好。有3,797栋传统房屋,其中488栋保存完整。古城内及周边保存有五代、宋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的文物,双庙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宝库”。日升昌票号是全国银行业的“农村鼻祖”;万国寺万佛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古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居中国四大古城墙之首。平遥古城由古城墙、古县衙、古寺庙、古店铺、古街、古宅组成,是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中国古县城的雏形。平遥曾是明清时期中国最繁华的金融中心,有中国古代“华尔街”之称。平遥古城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居形态、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评价说,平遥古城是中国明清时期汉族城市的杰出典范,平遥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征,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中文化、社会、经济、宗教发展的一幅异常完整的画卷。正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护,赢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正是因为平遥古城成为全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平遥古城才获得了一张走向世界的“名片”,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座更具国际知名度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晋商文化旅游城市。平遥古城、榆林古城于2月8日被国务院第二批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时隔11年,平遥古城于1997年2月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关键时刻是专家学者拯救了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有晋商文化的辉煌,也有它的衰落,甚至遭遇厄运。它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77,汾河泛滥,水库溃决。一场洪水过后,人们的生命财产得救了,但古城墙倒塌的多达17。由于疏于照管,单位和个人拆掉墙砖修厕所和仓库,拆掉象征孔子三千弟子的城墙扶壁和七十二贤人的敌塔,所剩无几。改革开放初期,平谷地方官员雄心勃勃,为平遥古城绘制了一幅现代化的篮子地图。他们计划在城墙上凿七个洞,拆掉闹市区的建筑和周围的明清民居、商铺建筑,修建环岛,拓宽街道,建设现代化新城,并付诸实施。他们在东城墙上凿洞,拆除了东大街两侧的居民楼和商铺180多米。这一消息和措施震惊了著名建筑师,文物保护专家,教授阮,罗和郑。在他们大声呼喊并签署了一封信之后,平遥古城终于被从铁锹中解救出来,平遥古城免遭了一次建设性的破坏。
第二,保护古城墙,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从1980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平遥县政府坚持“新老区分开,旧区保障,新区开发,恢复如初”的方针,开始了漫长的修墙工程,历时14年,结束于1993年,中间停顿了两年,每年几百米到更多。
三、保护商铺、住宅实行“赎回”和“补贴”政策。
平遥县政府为了主动保护街道两旁的商户商铺和房屋,不遗余力地将全县三分之二的商铺和房屋逐步赎回到政府名下,交由房产部门管理。对有保护价值的私人店铺和房屋,要挂牌保护,政府在维护时要给予适当补贴,要求保持原貌。
第四,党政机关率先迁出古城,实施降低人口密度战略。
1997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古城内常住人口5.5万人,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于北京和上海。据专家评估,古城的适宜人口只有2万。为降低古城人口承载量,县委、县政府率先将党政机关迁出古城,随后将学校、医院等90多家企业迁至新城。他们在“保护老城,发展新城”的思路指导下,一方面严格控制内乡古城内的建筑,只搞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建房,建国以来修建的3万多平方米的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保存了古城的原貌。另一方面,新城区实行土地集中储备和公开出让政策,支持房地产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1997以来,用于古城保护的资金累计4.2亿元,其中动员社会力量投入2.8亿元,占总投入的67%。同时在新城区推出三个亿元工程,即上亿元学校、上亿元酒店、上亿元市场建设工程,促进人口从老城区向新城区迁移,达到保护与发展同步的目的。
五、紧扣文化主题,坚持走特色城市之路。
文化是一个城市持久魅力的关键。平遥古城包含了比较完整的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凝结。平遥古城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复古保真”的原则,按照封建礼制的特点和格局,按照明清时期的原貌,对历史街区、文化遗址和传统民居进行了保护性建设。传统工艺、民间艺术、商业银行等传统文化得到挖掘和抢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城和晋商原有的文化风貌,将平遥古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军事、官僚、建筑、经济、宗教、民俗、美食、艺术、晋商等历史记忆科学而全面地展示给世人。同时,充分发挥民间社团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依托平遥古城世界品牌开展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平遥古城特色文化推向全国和全世界。
第六,改革探索管理模式。
为加强平遥古城保护、开发和发展的管理,2000年,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成立了管理局。成立了山西第一家股份制旅游企业,即平遥古城旅游有限公司..平遥古城景区实行“一票制”门票管理办法。由26名民警组建的平遥古城旅游新派出所成立,探索符合平遥古城管理体制的新路子。他们在经营理念上也做了大胆的尝试。他们按照“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的基本思路,实践了“取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用之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双赢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七、依法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实施科学保护和法律保护是他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们从立法和规划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998 165438+10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平遥古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和遗产保护的省级法规,成为平遥古城保护纲要。在其指导下,省政府颁布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县人大颁布了《关于加强平遥古城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若干规定》,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文物单位和古城区消防安全管理的规定》,逐步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律体系,推进了古城保护的法制化。同时,根据平遥古城全面发展要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总体思路,他们聘请了近百名国内知名学者、设计师、规划师、分析师等。编制了《平遥县历史文化古城保护规划》、《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平遥县城总体建设规划》、《新城建设详细规划》、《平遥旅游目的地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等。在一系列规划的指导下,对历史街区和古建筑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和修缮,真正做到了老建筑“修旧如旧”,基本恢复了明清时期平遥古城的小社会风貌。
平遥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其成功的特色经验值得认真研究。
附加记录:
榆林古城文物破坏札记
民国时期
定慧寺和福赛基被景岳秀开的惠济厂占用,后改为医院。
6月1919日晚,万佛楼起火,数千尊佛像被毁。
宽巷排楼起火,钟楼重建1920。
龙泉寺和观复寺曾被景岳秀火炮厂和兵工厂使用,后来改为毛纺厂。
神殿被驻军占领,后来被改造成制革厂。
朝阳观被驻军改建成兵营。解放后改为二中,后改为财经学校。
马王庙被驻军改建为营房,解放后成为党校。
三角庵被驻军改建为营房,现为居民楼。
寿宁寺和王大龙寺曾被职业学校占用,解放后改为农业学校。
准提寺是作为平民小学修建的。解放后,改为第二小学。
三官转三官会小学,解放后改为三完全小学。
1939年,因日机轰炸,东城墙上凿了一个小东门,疏散群众防空。
1946,为减轻镇远门(南门)的人流压力,新建路南墙开了一个约50米的缺口。
1947年,玉林被袭时,程楠门楼、文昌塔、魁星塔、东方经、兴隆寺、东岳寺、三义寺等城外80余处寺庙文物被毁。只剩下凌霄塔、渔洋桥、渝北亭、南关亭、孔戈基。
在五十年代
1951年,南大街文昌阁被清拆,木材被用来制作办公用具。
街上的五座牌楼相继被拆除。
王官庙和小庙被当地党校占用。
代兴寺、关帝庙、大安被二粮店占领。
财神庙以前是县法院的,现在是四中的。
天坛和忠字被榆中占领。
旗庙、灵官庙、新楼关被县公安局占用。
报恩寺以前是报社的,现在是家属楼院。
娘娘庙被县广播站占了。
六十
1960,南郊南关亭被拆了,现在是气象局。
“四清”和文革打破了“四旧”,扫除了城内外的各种牌楼牌匾。
西门楼被拆了。
西部领土由土地和运输部占据。
天主教堂被中医公司和工农医院占据。
天坛和关帝庙前的九龙壁被拆了。
新明楼巷道部衙门曾被地区公安厅占用,现在是家属院。
青云寺被一家化工厂占用。
熊山寺石窟被毁,造像全部被毁。
大草甸和大仙楼都拆了。
红石峡镇北台顶部的王官庙、王耀庙和岗亭被拆除。
军分区司令员陈批准拆除城墙约500米,供陆运部使用。
孔庙被拆除并被军分区占领。
七十年代
1970北大街最早的明代建筑遗迹古楼被拆除。
1975,明代榆林城南门延至北街,后被拆为凯歌楼。
扩建人民路西城宣威门拆除,城墙拆除100余米。
1977,二街扩建时拆除了几十个仿古民居四合院。
县神庙拆了,政府盖了一个家。
镇北台下建有军营。后来改成了艺术学校。
南门翁城被一家梳理厂占领。
八十年代
西城墙南端的城墙下沉约280米。
清代,刘公庙被黄航拆除,改建为办公楼。
东城墙八士巷处开了一个约30米的缺口。
在重楼山的北壁有一个大约20米的缺口。
九十年代
南城墙东段约200米悬在空中,成为危墙。
代兴寺内建有一座小楼。
新世纪
开发新的道路,拆除数百个四合院住宅。
建了世纪广场,拆了莲花池公园。
榆林标志性建筑巨驼雕塑,在二零小广场建设时被破坏。
明代新明楼在山西被大吨位货车拖走,损毁严重,被迫拆除重建。
2006年,街道两旁的明清店铺彻底改头换面,花样和色彩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