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阐述了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教育价值。
(一)关于“实用”的思考。
(1)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认为,“儒家之学,天地之学”不应该以“语录”为基础,而应该以“学贵而用”、“报国”为基础。要学到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知识要结合社会实际,不是空谈,而是活学活用。他明确强调,要想学习,首先要穷于经学,经学可以通于天下。不懂经典就是迂腐的儒家,学经典必须学历史。为此,他还致力于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研究,将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
(2)王夫之思想。王夫之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获得的。主张教育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的欲望,戒淫反对灭欲,反对理学的“存义灭人欲”论。在教学上,他重视实学,认为理学是虚疏之学。在知行关系上,主张知行并进,互为利用。不要以为从线上了解,线上获取知识,线上测试知识。
(3)颜元思想。颜元主张培养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学为圣人”,但这种圣人是能造福穷人,有实际才能和德行,并应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学习“实学”,包括三事六院三事,其中六艺是最基本的。在教学方法上,颜元提倡“主动”和“实践”,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和具体事物来学做。崇尚事物的知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用。
(4)魏源的思想。鸦片战争后,魏源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他揭露当时教育制度的弊端,反对空谈宋学和繁琐的考证,反对八股,主张学习实用知识。在教育教学方面,强调后天学习和锻炼对增加知识或丰富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外国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出了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结论。
(二)“实用”思想的教育价值。
经世致用思想是对明清之际启蒙教育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开启了中国传统教育实现新旧历史性转变的道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教育开始了早期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