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谥号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光武??有什么特别的?-有趣的历史网络
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指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光武帝”是他的谥号,他的庙号是“世祖”,所以在《子同治鉴》编年史中,他的全名是“光武帝”。
为什么汉高祖、文帝、武帝等其他皇帝中间都是一个字,而刘秀的“光武帝”中间是两个字?其实在汉朝所有的皇帝中,除了刘邦,其他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是两个字。刘秀谥号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字数,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意义。
为了让朋友们更容易了解情况,首先我们来延伸一下我们的知识面:我们经常把古代皇帝分为三类来称呼:
一个是按庙号。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用“祖宗、祖宗”这几个字,基本上是按照庙号来称呼皇帝的。
庙号起源于汉代,是指君主死后,君主的后代在祠堂里立室祭祀他,并特意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唐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一般来说,建功立业的开国皇帝叫“祖”,其他治国有方的叫“宗”。
汉朝对寺庙名称非常重视。以西汉为例,只承认了四个皇帝的庙号:刘邦-太祖、刘恒、唐太宗、刘彻、世宗和刘询、宣帝-中宗(其他的后来都掉了)。
从唐代开始,庙号泛滥,从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其实都是他们的庙号。唐朝以前,我习惯用谥号;之后,用年号。
二是谥号,如汉武帝、汉光武帝、魏武帝(曹操)、隋文帝等。当然,这里列出的名字都有庙号,但我们都习惯称之为谥号。
所谓谥号,并非帝王专属,西周就有。每当有一定地位的君主、诸侯、大臣去世,人们都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功绩给他下定论,加上一个特殊的头衔,这就是谥号。
谥号有褒有贬。根据《谥法》的规定,文学、武术属于谥法;阳,灵之流贬义,属,最具代表性的是和汉灵帝。其他的都是中性的,比如怀、艾。我们熟悉楚怀王和汉哀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贤德黄三,是位高权重的五帝”;在他看来,过去设置谥号的做法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很令人反感,所以正式废除了这种做法。因此,他和他的儿子胡亥成为唯一没有谥号的皇帝。西汉建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三是年号,也起源于汉代。公元前140年,才华横溢的汉武帝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号——建元,这是建元元年。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年号只是一个工具,是皇帝用来记录年份的。当然,具体的话也包含着深刻的含义。一般来说,新皇帝继位后会定一个新年号;或者在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会更改年号,庆祝吉祥,消灾。这叫“换人民币”。汉武帝的封号应该是最多的,有建元、元光、元朔、元寿、丁原、元丰、太初等你觉得大家都很好吗?其实都是引自经典,很有历史。
明清时期,每个皇帝的年号都是固定的。从他登基到去世,不管过了多少年,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头衔。因此年号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所以被后人用来指代明、清两朝的皇帝,如嘉靖、万历、乾隆、雍正,都对应着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当然都有谥号和庙号。
我们来关注一下谥号。
起初,谥号的字数没有严格限制,往往是1-2。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例。我们熟悉的词有秦孝公、楚庄王、魏文侯等。这两个字是秦、赵武灵和魏安傲。......
汉朝所有皇帝的谥号,除了刘邦是单字,其他都是两个字。
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葬于长陵。后来,储君刘玉鑫(当时还没有正式即位的汉惠帝)和他的大臣们讨论如何给始皇帝赐殿号和谥号。大家都认为:“帝微妙,反乱,定天下。是汉太祖功德最高。”即刘邦时为汉朝开国始祖,庙号汉太祖;他的贡献是最高的,所以谥号是“高”。
因此,刘邦的年号实际上是“高祖”,我们可以称之为汉太祖,也可以称之为汉高第。例如,《汉书》中就用了“高第纪”这个书名。
那为什么后人叫他“汉高祖”,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二十四史第一书,在历史上影响太大了。他在里面用了“高祖”这个名字,逐渐成为后人的习惯。
而刘邦之后,所有的汉朝皇帝(起止未废者),谥号都是两个字。其实汉惠帝的全称是肖辉,汉文帝——孝文帝,汉武帝——孝武帝,东汉汉明帝——孝明帝...后人为了方便会简单地称其为汉献帝X,省略了常见的“孝”字。
汉武帝的谥号基本上是客观的,严格遵循了周公旦当初制定的“死人法则”。以“文”为例,这些解释非常贴切地描述了中国皇帝。
“武”对应的是这些解释:“刚毅而言武,欺敌而武,治灾而言武,惩民而胜武,夸志而穷而言武”。看完这些话,你是不是觉得很符合刘彻这个已经建立了体系,几乎一生都在国外用兵的人?
那么,为什么除了刘邦和刘秀这两位开国皇帝之外,其他汉武帝的谥号都有“孝”字呢?
在汉朝,孝治天下有两个目的。
第一,体现了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刘秀平息了战争,使世界恢复了稳定。让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老有所养,强有所用,幼有所强。他们的世界正气凛然,受人爱戴和支持,具有很高的号召力和向心力。所以后面的皇帝为了表明自己的皇位是建立在对开国先贤的“孝”的基础上而赞颂“孝”;承认他们的仁慈是为了让他们孝顺。因此,皇帝的王位具有高度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第二,保持政治稳定的需要。
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给出了答案:“君君,臣;父,父与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在家尽孝与对朝鲜的忠诚联系在一起。
秦的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式,但仅仅靠这个肯定是不够的。秦朝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在古代是世界的故乡。李周认为,要维持社会秩序,就必须实行优胜劣汰。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家要效忠皇帝。孝顺和忠君可以划等号。只有孝子才能成为忠臣。
后来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孝从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政治伦理,2000年的整个封建社会都信奉“以孝治天下”;通过“父为子”,“君为臣”成为可能。
所以,除了汉朝开国皇帝,其他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那么,为什么刘秀的谥号是“光武”呢?
“武”的意思上面已经解释过了,比较符合刘秀创造昆阳大捷、平定河北、扫平群雄、结束战争、恢复稳定的功绩,但如果只是用这个词,就和冲突了;
刘秀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功绩:西汉被王莽终结的时候,身为汉室之后的刘秀顺应民心,举起了光复汉室的大旗,成功复辟了刘王朝;后来他仁政,革除暴政,藐视赋税,减轻刑罚,安抚百姓,稳定人心,北治匈奴,南跨其趾,与民同息,天下太平,成功实现了汉帝国的复兴。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汉朝,刘秀,为一个王朝在被彻底颠覆后,能够东山再起,创造新的高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按照遗法,“公哥自上而下赞光,自上而下赞光,自上而下赞光,自上而下赞光”。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恢复了汉家的荣耀,又是自上而下的卑微,这些都符合刘秀的特点。所以他的谥号除了“武”之外还加了“光”,统称为“光武帝”。
另外,你知道为什么从唐朝开始人们不再称皇帝为谥号吗?武则天开了个先例:她担心后人骂她。她活着的时候给自己加了谥号,而且是带着一串褒义的那种。她死后,她的儿子唐中宗按照她母亲的遗愿,将她追授为“天后”。
此后的谥号,后世的皇帝,都是由大量的溢美之词来赞美和褒扬,已经不能反映他在位期间的真实所作所为。比如的谥号本来是文帝,后来改成了“文帝大圣,光孝皇帝”,李治是“皇大帝大圣,弘皇帝”,康熙帝是“他运文帝大圣,瑞哲,勤政,恭敬,清德,英武”。所以从唐代开始,就用庙号来指代皇帝,而明清则用更易辨认的年号。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