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叫罗的名人?
罗通:惠济武害人,三国时吴国大将。20岁被拜为武成,有一个好政府。后官至建忠郎将,迁为将军,封信阳亭侯,后为汝虚总督。历史评价:罗统抗义理,言之有理,但权倾一方不可关(陈寿)。
罗:浙江梧州义乌人,唐代文学家。高宗的御史大夫。他因某种原因入狱,出狱后担任临海丞。徐敬业反对武则天,他写了一篇檄文,武则天看后称赞。徐失败后,不知何去何从。他的诗擅长长歌,内容多为个人哀怨,细致入微。初唐四杰之一,有《罗林海全集》。
罗俊:华州(今陕西)华阴人,唐代著名人物。他在扬州做官,后弃官隐居36年。他擅长画风景画,喜欢谈论当代的疾病,尤其不信佛。
罗志祥:五代吴国的宰相兼金融家,安徽合肥人。他在淮南为官时,努力讲道理。徐闻当政时掌管财赋和税务,与严克秋齐名,人称罗燕。后迁为中书侍郎。
罗天祥,字费清,元代著名学者。生于长安,旧家。因为罗天祥对自己的仕途并不十分得意,他是京兆道最高的政学教授,所以《元史》中没有关于他的传记。生卒年月无从得知。但根据他在《石刻》卷序中所说的“六十年后集成编,附长安志”,可知元稹二年成书时,至少七十岁,生于晋宣宗(公元1213-65438)。而且因为书中有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封额的碑文,所以他的死亡日期应该较晚,活了80岁左右,算是长寿了。
罗天祥生于金朝末年的乱世,成长于蒙古初占关中之时。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他长大后所能看到的长安古城,已“毁于战火,宫殿废墟九毁,仅存生还者,弃台弃园,劣址尽毁。”好在“战后,关中前面的士人都学了儒学,所以老了,还剩下百十人。士林义举之年,闲来传道,远至樊川、杜威,近至雁塔、龙池,秦、汉、唐遗址,都有参观,或吟诗,所以每次都是耳闻目睹。每次我有了疑惑,就再三询问。”作为名门望族的儿子,罗天祥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对长安地区的痕迹非常熟悉。建于至元十年的安溪王宓大使赵兵曾请罗天祥陪同参观这座唐代废弃的宫殿。这些都为他日后编纂《阶级年谱》奠定了基础。
在《类编长安志》之前,有北宋宋撰《长安志》20卷,南宋程大昌撰《路镛》10卷。当时罗天祥深受战乱震撼,长安古迹“难被质疑,故名皆误”,只有一些旧志。他采用作弊的方法,几乎像编书一样,“引用各种书籍,评述百篇人物传记,分类汇集,对秦中期古今碑刻、名家诗文、长安风光题材、学者旧教等,加进百篇,分析成十卷,编《长安志》”。这使他的新编年史在风格上与宋的《长安志》有很大的不同。当然,我们不需要在这里讨论它们的优劣,也不需要关心罗的新记录对宋的旧记录的增删是否妥当。对于我们的后代来说,它们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献,在许多方面可以相互补充。特别是《雷边长》,补充了金元时期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包括当时长安地区的碑刻描述和碑林中的隐石,为我们今天研究碑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罗世廉:浙江殷珊(今绍兴)人,明初为官。洪武年间,他是个秀才。授予重阳知县,在官廉介,好好呵护百姓。这位官员最终会成为太原的知府。
罗:浙江诸暨人,明朝官员。嘉靖年间进士。到了南京刑部,因为敢言得罪了皇帝和宦官,被贬了职。后为湖广副使。有“在建筑收藏的情况下”
罗日升:字,福建惠安人,明朝官员、学者。万历年间进士。这位官员去四川视察副大使。死在豪华崇明的叛军手里。还有就是罗的收藏。
罗:浙江武康(今德清)人,明朝官员。万历年间进士。由翰林官累迁礼部侍郎,介意魏忠贤,回家。魏忠贤战败,他成了南京礼部侍郎。有《连然斋存记》。罗:江苏句容人,清代女画家、女诗人。作为袁枚的女弟子。诗歌和绘画也很有趣。有《听秋轩诗》。
罗: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清朝大臣。
罗亚:临安(今浙江)人,南朝陈将军。梁文帝任太守时,为将军,获三军称号。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郡侯,迁骑常侍,入直寺省。
罗,【清】龚孝,四川资中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晚年,他花了很多时间和一两个老朋友在一起。六十多岁了。益州书画录
罗一生清廉自守,坦荡开朗,不求高官厚禄。辛亥革命后,罗虽任临时国会议长、总督府顾问、四川赈务局监事,但勤政廉政。1965438+2006年6月26日,离开四川时,以建立学生军的名义向罗捐款4000元。罗时任四川大学(现四川大学前身)校长,因此将这笔助学金分配给各高校。因此,罗因其贫困户和空空如也的灶房而被称为“穷状元”。罗虽是文学状元,晚年却热衷于武术,积极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运动。
罗炳贤:出生于1934,原名罗毅达,浙江诸暨人。1960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师范大学工委主任,《中学物理教学》主编等。从教以来,在本科、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助教进修班讲授普通物理、光学、物理教学论、中国物理教育史、物理教育理论与评价、高等教育等课程,指导过3位物理教育高级学者,出版专著《中国物理教育简史》,合编教材,讲授《中学物理教学法》, 《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中学教学实践》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中国物理教育简史》1994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优秀专著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论文《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原理》获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他在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时,从浙江师范大学的实际出发,努力开拓教师培训的思路,积极开展工作。1995年被国家教委北京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交流中心授予教师培训中心体系建设与发展和教师培训突出贡献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