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试题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外教育史试卷

1.简答(每道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古代蒙古语教材的类型和编写特点。

答:蒙学教育的教材类型主要有识字教材、诗词教材、名物教材、历史教材和德育教材。其写作特点是:(1)将思想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融入识字教学,让孩子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增长见识。(2)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点。(3)注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4)注意汉字的特点。

2.简述朱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回答:(1)循序渐进(2)认真阅读(3)虚心畅游(4)观察自己(5)努力工作(6)保持尊重,持之以恒。

3.简述要素主义教育学派的教育观点。

答:我们在教育问题上强调“族群经验”或“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为大多数人经过历史检验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更有意义。人类遗产中有“文化中各种最好的东西”和“一个基本的知识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元素。它包括各种基础知识、技能、传统态度和理想,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向年轻一代传授这些文化的共同元素。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系统学习,主张恢复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体系编写教材。认为拉丁语、代数、几何等对学生精神培养有特殊价值的科目,应作为中学普通必修科目。重视智力的培养,提倡提高智力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对因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要强制学习。

4.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评析。

答:美国联邦政府于9月2日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案,1958。内容包括:1加强普通学校“新三艺”教学,即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等重要学科;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建立科学实验室;建立外语教学中心,加强视听视听教学设备;2.加强职业教育;3.强调“资优教育”;4.拨出大量教育经费。《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美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量的教育投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小学入学率,大大加快中等教育的普及。该法在培养美国科技人才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讨论(每道小题20分,共40分)

1.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答:孔子(公元前551-479)名叫仲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私学第一人。他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整个东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多样化。这一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新得到了现代人的认可和重视,这从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各地对孔子的同时崇拜等重大事件中可见一斑。

在儒家思想中,道德教育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尤其是在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余力,就去学文学。”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放在培养人才的首要位置。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孝”和“孝”为基础,以“礼”为标准。“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做人的道理和规范,是做人的最高准则,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范畴。“仁者,爱之。”“克己为仁”(《论语·颜渊》),“仁者,先难而言仁。”这些说法都是孔子对“仁”的含义的解释。仁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几乎包含了人应该具备的所有好的美德。在现代社会,完美的人格无疑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所倡导的诚实、守信、温和、礼貌、节俭、妥协等美德,对构建诚信社会、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孝是孔子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标准。孔子要求:“弟子进则孝,出则孝。他们是真诚的,相信的,他们爱别人,是善良的。”也就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重兄弟。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孔子倡导的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原则,如果放在国家,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集体凝聚力的外在表现。凝聚力越强,人们就越能相互理解,和谐相处,这对树立爱国意识和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礼是“仁”的表现。孔子要求学生遵守社会道德和生活标准。“人若无情,如礼乎?人都没心没肺的,那你高兴什么?”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和内容,“礼”是“仁”的形式,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孔子在长期道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持之以恒、关爱穷人、推己及人、克己、自省、从善如流、言行一致等等。比如“仁者欲立,而欲成也。”可以说仁的一面已经有了。“孔子要求弟子要有推己及人之心,在互助互让的互动中消除矛盾冲突。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孔子指导修身养性的一系列方法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的。今天,我们可以继承和借鉴其中的优秀部分,这对改善学校德育的薄弱环节,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展、吸收和借鉴其先进合理的部分,并充分加以改造和利用,以促进现代学校德育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德育的发展和深化。这将大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质量,进而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的道德教育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人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可以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思想,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2.论杜威的进步教育思想

答:19世纪当时流行的是殖民盛宴出来的老教育。再加上从德国引进的赫尔巴特教学法逐渐僵化,使得当时的学校缺乏活力。杜威(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革者,新教育的开拓者。他主张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教育是“生活”、“成长”和“经验转化”

教育可以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持和发展社会生活。从广义上讲,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提高自己的阅历,发展道德品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因为转化体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转化体验能够促进个人成长,所以杜威总结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体验转化”。

(二)无目的教育理论

在杜威的心目中,在一个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里,教育只是外力强加给受教育者的目的。民主社会就不一样了,要奉行无目的论。事实上,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杜威强调教育对改善社会的有效性,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参与社会的现实生活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因此,教师要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孩子活动的乐园,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发展品德、获取知识,实现人生、成长、体验的转变。

(四)教学理论

基于教育是生活、成长和经验的转化这一理论,杜威重视教材和教学方法。做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陈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提出“学校学科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孩子自己的社交活动”。具体来说,学校布置各种作业,把人类基本的东西引入学校作为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倡“做中学”。他认为,孩子通过听课、看书而不是活动获得的知识是虚幻的。

(五)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标。”"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实施上,杜威首先主张“通过活动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而且,他非常重视教育方法的德育功能。

(6)儿童中心论

杜威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即在“破旧”的过程中“创新”。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的重心在孩子之外,在老师身上,在课本上,在你快乐的任何地方,而不是在孩子自己的即时本能和活动中”,课本“是过去知识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老师是有效连接学生和课本的身体,老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执行行为准则的代言人”。所以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案本质上是从上面和外面灌输的。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方法强加给刚刚成长成熟的孩子。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规定的教材、学习、行动方法都与孩子现有的能力无关。.....虽然优秀的老师想用艺术技巧来掩盖这种强迫性,以缓解明显粗暴的天性,但必须灌输给孩子。”因为传统教育注重的是老师和课本,而不是孩子的本能和活动,所以只能对孩子进行“训练”、“引导和控制”、“残酷压制”。[4]摆脱这种弊端的方法是转移教育的重心。“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个变化,一场革命,也是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向太阳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孩子成为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他们;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是围绕他们组织的。”[5]将教育的重心从老师和课本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杜威的“新教育”(或称“进步教育”),即“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

上述一系列教育观点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个根就是杜威的哲学、社会、方法论。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上述一系列教育观点的特点和利弊。

(1)杜威根据他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实验主义的哲学观,在宗教与社会、教育与成长、教育与经验、教育与生活、经验与科学、思维与经验、目的与手段、教材与方法、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个人与世界、兴趣与训练等问题上,反对牵强附会的划分,主张统一与结合。这对克服各种传统观点的片面性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片面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而缺乏明确的区分,在不同的问题上,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忽视的倾向。

(2)杜威站在民主社会的观点上,高度赞扬美国民主传统和民主社会,一直主张用民主改造教育。这克服了当时粗暴的个人主义和极权主义,无疑有进步作用,但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他基于社会进化的观点,理想化了美国民主社会,否定阶级、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否定美国社会的阶级和民族不平等,徒然呼吁共同利益、共同福利、机会平等和民主参与。

(3)杜威根据美国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文化、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致力于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杜威在克服自然主义、复古主义、教师中心主义,以及教育脱离儿童和社会的弊端方面的贡献是公认的,但他未能正确对待和继承传统教育的宝贵遗产——强调科学知识的传统智力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集体的重要教育作用。

(4)杜威近20年来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进行理论探索和实验验证的产物,是广度与深度、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然而,仍有许多不准确和可疑的观点需要讨论。

20世纪上半叶进步教育运动的历史大体上表现了杜威教育思想的进步性和消极性(以及反动性)。自19世纪以来,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但农村与城市、旧居民与新移民、新教与天主教、无产者与资本家、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美苏之间的对立仍然构成了社会危机。杜威设想通过宣传美国传统的民主观念和改革教育(第一工具)来克服这一危机,在美国和国际社会建立“新秩序”。杜威顺应当时新教育潮流,主张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总目标是解放儿童,改造社会。杜威的教育理论是19世纪以来轰轰烈烈的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旗帜,说明杜威的教育思想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然而,自始至终,进步教育运动都遭遇了来自永恒主义、本质主义等流派的挑战。他们指责进步教育不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传递,忽视智力培养。由于忽视了设定教育目标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受到了进步运动的挑战。例如,Brameld认为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和文化努力的支配,因此有必要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后来,布拉梅尔德打出了“改良主义”的旗号。苏联人造地球卫星1957成功发射后,进步主义受到更广泛、更严厉的批判,甚至将美国科技和国防的落后归咎于进步教育运动,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重新评价杜威的倾向,杜威被重新肯定。很长时间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在美国和国际上都享有权威。时至今日,《民主与教育》与《理想国》、《爱弥儿》一起享有教育瑰宝的荣誉,被视为了解美国和国际上新教育运动实践和理论的一把钥匙。

1919年5月10至1921年7月10,杜威在中国访问讲学,曾到过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1919年上海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新学会出版《杜威在中国讲演录》,1920年北京晨报第三辑《杜威在中国讲演录》。1922制定的“新学制”明确实行儿童中心教育。陶行知等许多中国教育家都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和影响。解放前,杜威在外国人中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最广、最深。解放后,他的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哲学一样,被批判为帝国主义反动理论。自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人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杜威主要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工具”,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特殊环境。因此,他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与经验的结合(“教育是经验的不断转化”、“从经验中学习”等。).此外,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勇气,理论探索与实验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论,民主科学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深刻理解和批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