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什么是历史》的手稿,爱德华·卡尔?谢谢你。
面对“什么是历史”这样的问号,我有时会想起中学的历史代课老师——这位温文尔雅的老先生,每当看到单元板块所附的按照教学大纲整齐排列的“课外练习”,如菜场案板上扎着的韭菜芽,总是忍不住笑出来:
“历史只能想想吗?还能不能试试?”
因为这个课外练习,你可以称自己为“想一想。试试看”用一种虚构的语气。现在回头看这一段,老先生的抓字游戏,是一种童心。毕竟原本是题中“试试看”的暗示,但抛出“历史能不能试试看”这个问题,真的很前卫。
“历史”这个词一旦被使用,似乎就有了一种类似于“无可辩驳”、“既定”、“过去式”的权威感,这种权威感受到了常规的“常识”的保护(很多时候,中国人说“这就是历史”,几乎相当于西方人按照圣经宣誓——不作伪证,不说谎)。但同时,人们也不会浪费“质疑”这种性质的能力。但即使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典和概念,对“历史”二字的信仰或对“真理”二字的信仰也不会发生根本的动摇。人们会反过来对“历史”过去的表述进行批判和反思。换句话说,像“史记无信史”这样的判断所依据的一个前提是,存在着超越人文记录、信仰和观念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有时通过对史记的证伪、对观念和信仰的反思和批判,显示出它在冰山一角的存在。
可以说是因为“真”所以“是”,也可以说是因为“真”所以“不是”。即使给历史穿上“经验”的外衣,也会突然生出许多分支,叫做“条件”。历史本质上还是一个判断“是”与“不是”的二元体系——1还是0?生存还是毁灭?在过去的事件中,没有任何选择肢的放弃,包括“放弃”的选择,因为被放弃的选择肢本身在进入“选择A”和“选择B”之前就在之前的选择中了。在“真相”面前摇摆,是历史学家跳的一种奇怪的舞蹈。
所以,你厚着脸皮再问一遍,能“试试”历史吗?有句话叫“打是爱,爱是痛是踢。”既然人们可以在这里搭建一个历史的框架,拆掉自己当时的逻辑脚手架,那么有什么力量会阻止我们去尝试自己的菜和心呢?犯意识形态罪不犯法。庄周只好“试试”老婆。所以当读到爱德华·霍利特·卡尔写的第一章《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时,我首先拾起了这两句话:
"历史包括一门既定事实的学科."
"不同于结论的经验数据."
这两句话引自字典注释,后一句直接来自原注释。扣除字面和正面意思,拐弯抹角就能得到:
1,虽然历史结果已经不可改变,但不代表结果以外的部分就没用了。
2.虽然历史资料整体是固定的,但并不是说资料不能肢解,不能分成各种“教训”。
(具体可参考各类高中历史课本习题,已有详细描述,此处无需赘述。)
这样,历史就可以被“利用”——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仍然相信读历史可以获得经验知识,尽管历史大众教育的意义大多在于它的道德影响(这就是历史的魔力)。如果我们只把历史看作纯粹的知识,那么在解释过去的时候,历史学家的工作只能建立在对特殊个体的分析之上。学者眼中的历史可能是简单的没有生命的过去,它所包含的各种条件都有被一一解读的意义,但“结果”并不是靠这些条件的积累才在过去成立的。但是,通常当人们相信“结果”的真实存在时,对这种“真相”的迷恋会逐渐转移到对事件中“经验”数据的占有心理——事物的条件。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伴随着一种不愿意甚至不愿意被看到的“历史的偶然性”。也许我们不小心在“事实”的假象中“踢”到了历史。
然后我回到了我的中学。后来替身老师带着我们一起“试”“试”,没有到“如果我是李X章,我就……”,但是课本剧是排练过的。出来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历史。都是个人印象所展现的人物——来自《寻找梦幻岛》的一句台词,“只是玩玩而已”——演员,戏也。"
“历史是一个历史学家和他的事实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休止的问答式对话。”
-爱德华·霍利特·卡尔,什么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