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初一游记上:北京胡同之旅1200字。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安静、整洁、和谐、安详。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整齐的四合院里,没有这种感觉。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开始的,但是一点印象都没有。除了古老的骨瘦如柴,上面铺着泥泞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根本看不出岁月的沧桑。虽然房子努力保持古色古香的风格,但看起来特别别扭。房子和商店混杂在一起,内衣无遮盖地挂在街上,嗡嗡作响的苍蝇肆无忌惮地和角落里的垃圾开玩笑。

过了烟袋,进了胡同区,慢慢恢复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射在巷子里几棵稀疏的白杨树上,从树叶的缝隙中漏出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和蝉似乎不忍心打破这种沉默,保持沉默。远离闹市的胡同,有一种宁静,仿佛脱离了城市。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是“透气”的,所以管不了那么多,随便走走。也正因为如此,胡同之旅充满了惊喜和乐趣。比如转了两个弯就遇到了钟鼓楼,然后走了一段。摇曳的柳荫原来是恭王府,是大贪官小沈阳家的后花园。还有北京十三中,其实就是贝勒的太子府。嘿!坐在百年老楼里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大概是绝无仅有的。这所学校完美地结合了古典与现代。转身撞见梅兰芳先生故居。这是标准的四合院,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的宽敞房子。现在电视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几户合住,很少有独栋的。

在巷子里闲逛,看到路两边的房子都刷上了蓝漆,有些地方蓝漆脱落,露出斑驳的墙面。买一叠胡同明信片满是废墟,屋顶长杂草,门口停着一辆破自行车;小贩担起担子,理发师挑着扁担,磨刀霍霍,扛着板凳喊着走街串巷。夏天胡同里很凉爽,但是冬天呢?寒风穿过胡同,积雪堵塞了道路,卖炭人艰难地拉着三轮车前行...

是的,北京的胡同在衰落。一段凝固的历史,一个北京人文的百年缩影,被高楼大厦一点一点侵蚀。很多人总是在打电话,喊着:“给后人留些胡同。”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它是不公平的普通公民和普通人在It运行在一个房间里生活的家庭,老老少少,为了保存胡同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现在的胡同,已经有模糊的石墩,没有棱角的棋盘,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过去的繁华。而这一切必然会被现代的东西取代,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胡同之旅结束,走进一家清真的北京小吃店,坐在临街的座位上,闻着炸糕和馒头的香味,透过落地玻璃看着街上。华灯初上,胡同里所有的院落都升起了炊烟,玩耍的孩子被妈妈叫回家吃饭。我又环顾了一下店内,方桌旁的食客们正在大饱眼福。从人们的脸上,我看不到对高楼的向往,读不到对胡同的深深怀念。也许住在胡同里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惯性,也可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在静静地期待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