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的历史意义

敦煌是我国出土汉简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907年首次发掘汉简以来的100年间,甘肃敦煌共出土汉简11批,共计25000余件。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第一批700多枚汉简是匈牙利英国人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的长城沿线发掘的。最后一批出土的130余枚汉简,是敦煌博物馆于1998年在敦煌小方城南侧发现的。这些汉简还没有公开。最少的时候只出土了十几件,最多的时候出土了2万多件,是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敦煌以东的杭权甲遗址1990发掘的(考古报告说有3.5万件,其中2.3万件有铭文)。1979年,敦煌西湖马泉湾烽火台遗址发掘出1217汉简,也是一次丰硕的收获。这些汉简内容极其丰富。有官名、戍名、刑名、卒名、马名、弓箭书、防身兵器书、工作书、器皿书、出入境记录、邮件投递记录、购物单、借款合同、部分医生、马医、历法、阴阳职业、佩剑和九十九算术书,还有一本识字课本《急》当然,作为军事要塞,与边防有关的公文、法令是汉简的主要内容。其中,有敦煌、酒泉的屯兵戍边活动,有中央和地方发布的命令,有调兵通知,有点亮烽火信号的规定,有追逃通缉令,有政府颁布实施的法令,有任免官员的公文,有诉讼文书,有下级向上级提交的公文,有同级之间交换的公文。其中大量邮政资料具体生动,是研究汉代邮政制度的珍贵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汉简中的隶书和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专家认为,这些汉简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汉代河西地区的生产、生活和边防,以及汉与西域的关系和羌人的活动情况,是研究汉代这一地区乃至全国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