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生物学的历史
大熊猫的祖先是禄丰大熊猫。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字其实是“熊猫”,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这是最早的以食肉为主,由类似熊的动物进化而来的熊猫。始新世熊猫的主要分支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继续进化。其中一只出现在约30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体型比熊猫还要小。从它的牙齿推断,它已经进化成了杂食动物和卵生熊。此后,这一主要分支向亚热带蔓延,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甚至越南、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个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的生活,体型逐渐变大,并以竹子为生。大熊猫在50-7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晚期达到顶峰。生活中的大熊猫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个脚趾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根腕骨的特化形成,学名为“桡骨籽骨”,主要起到持竹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的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全盛时期,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经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至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发现于海拔500 ~ 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中。后来,同期动物相继灭绝,但大熊猫一直存活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的人们很早就知道熊猫,早在有文字记载的早期就有关于熊猫的各种称谓。经书叫“皮”,石矛叫“皮”,峨眉山志叫“皮”,动物学经典叫“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叫“皮”,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Armand David神父(1826 . 9 . 7 ~ 1900.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灯池沟(穆平)教堂附近进行科学考察。在当地猎人的帮助下,1年4月,他采集到了白熊标本,皮毛黑白相间,脚底长毛,看起来很像熊。这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奇怪动物。它的标本和骨头被运到了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方斯·米勒·爱德华兹(Alphonse Miller Edwards)鉴定,这只“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命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文献》第五卷。从此,躲藏在荒野中的熊猫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视野。大熊猫的现代名字(也就是中国流行的中文名字)原名熊猫或大熊猫,意思是它的脸像猫一样胖乎乎的,但全身像熊,有的甚至属于熊科。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文是用直书写的,从右往左读,但改成了横书,从左往右。1939在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书名是横书,著名的熊猫。当时游客习惯从右向左看直书,误以为是熊猫。
此后,先是在它的主要产地(四川),很长一段时间习惯于把熊猫的名字改成熊猫。从此,它的通用中文名是大熊猫,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它的地方名,在老家,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区称为当或杜东嘎(G m 4),平武白马达布人称为东嘎;凉山的彝族叫阿曲。虽然这些地方的名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意思和古书中那些勇敢无畏的狗是一样的,只是说明它们的体色是白的,黑的,白的,或者体型像熊。
大熊猫的其他别名有中国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是金狗,对应的熊猫因为体色白,所以叫银狗。竹熊因其主要食物是竹子而得名。华雄表明它是中华民族特产的珍稀动物。
西方世界知道后,最初翻译成“熊猫”或“熊猫”,但另一个传说在20世纪的报纸上第一次发表时,不小心被颠倒成了“熊猫”,意外地成了一个普通的名字。如果我们以这些名字为线索,我们可以追溯许多神奇的记录。宝兴县位于中国四川西北部,这里山峦重叠,溪流泉水甘甜,树木参天,四季宜人。它处于盆地向高原和山区的过渡地带。它包含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动物种类,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1862年至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曼德·大卫在中国生活时,得知四川宝兴有多种动物,其中一些动物稀有而不为人知,便从上海抵达宝兴,担任穆平东河顿池沟教堂第四代牧师。
1869年春天,大卫在路上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奇怪的黑白动物皮深深吸引了大卫。主人告诉他,当地人称这种动物为“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会伤人。大卫非常兴奋。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有趣的新物种”,这一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项空白。为了得到这只奇怪的动物,大卫雇佣了20名当地猎人去搜寻它。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但不幸的是,为了方便起见,他们杀死了它。
1869年5月4日,大卫抓到一只“竹熊”,他给它取名为“黑白熊”。可爱的“黑白熊”因其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表、圆圆大大的脑袋和滑稽的动作而深受大卫的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大卫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在运到成都之前,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大卫不得不怀着极大的遗憾将这张“黑白熊”皮制成标本,送往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模型标本居然制作出来了。
这张兽皮在巴黎国家博物馆展出。经过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Miller Edwards)的彻底研究,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一只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类似的更大的熊猫,并正式命名为“大熊猫”。
65438-0939,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动物标本展,其中“熊猫”标本最吸引观众眼球。其标志采用国际通行的书写格式,分别表示中文和拉丁文。但当时由于中文从右往左读的习惯,游客都把“熊猫”读成了“熊猫”,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熊猫”叫成“熊猫”。台湾省的一家报纸曾经撰文纠正“熊猫”的名字,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反而觉得“熊猫”没那么顺口。从此诞生了现代的名字“大熊猫”!大卫成为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此后,一批批西方探险家、狩猎队猎人和博物馆标本收藏家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的神秘面纱,猎杀这种珍稀动物。其中包括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米特·罗斯福。两兄弟先去了宝兴县,大卫发现大熊猫的地方,一无所获,然后进入大凉山。在岳西县,他们开枪打死了一只大熊猫,做成标本带回美国。后来德国和英国的探险家猎杀大熊猫,甚至更多的是从中国猎人那里买来的。当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博物馆都有大熊猫的标本。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抓到一只活的熊猫。
大卫神父发现大熊猫67年后,纽约35岁的女时装设计师露丝·哈克斯(Ruth Hackles)于1936结婚。她的丈夫威廉·哈克尔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婚后两周他就去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威廉还没到大熊猫产地就死在了上海。露丝决心完成丈夫的遗愿,于1936年4月,也就是他去世两个月后,启程前往中国。
露丝的探险队只有两个人——她和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汀。他们从上海乘小木船到成都,然后进入汶川,在深山老林中寻找大熊猫的踪迹,并设置陷阱进行捕猎。1936 165438+10月9日,当杨从树洞里抓到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给冻得麻木的露丝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活着的大熊猫。露丝认为这个不到3磅重的小生物是雌性(后来证明是雄性),所以她用了杨妻子的名字。幸运的露丝很快和苏林回到成都,然后飞往上海。
尽管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寻找大熊猫,并知道它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但在此之前,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几乎为零。猎人可以随意猎杀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法规和措施来保护它。露丝的麻烦不在于她捕捉到了大熊猫,而在于进入中国大陆的手续不全,所以无法出境。最后,她通过贿赂登上了去美国的船。她把苏林放在一个大柳条篮子里,在海关登记表上写了“带上一只哈巴狗”,然后出了海关。
露丝和苏林还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已经把消息传遍了美国。当船停靠在旧金山码头时,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他们为珍贵的客人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并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苏林被派往许多大城市展出,她所到之处都引起轰动。曾到过中国寻找大熊猫的罗斯福之子西奥多看到苏林时,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替。”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林。人们如潮水般涌向这里,最多时一天有4万人,超过了动物园的最高入场记录。苏林的一举一动都成了报纸上的新闻。商人们争相生产带有大熊猫形象的产品。时尚女孩穿着印有大熊猫图案的泳衣在城市中游行。就连鸡尾酒都是以大熊猫命名的。露丝和苏林的故事成了畅销书,并被搬上了银幕。
不幸的是,苏林只活了一年,就被制成标本永久展出。苏林的出现使大熊猫从博物馆走进了公众。它不仅稀有,而且可爱,一时间成为全世界的动物明星。西方列强到中国抓大熊猫。从1936到1941,仅美国就从中国带走了9只大熊猫。成都的教会学校华西大学帮了大忙。在大熊猫产地待了20年,一位名叫“熊猫王”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在1936到1938的三年间,买了9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其中的6只带到了英国。
二战期间,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明在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下,镇定自若,自由发挥,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报纸仍然在报道明的生活。明死于1944年底。《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说,“她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了幸福。”。二战结束后,1945年,65438+2月,英国人通过外交途径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队伍,到汶川进行了一次大搜捕,最后捕获了一只大熊猫,送到了英国。像中国的许多事情一样,熊猫在国外引起轰动后,在中国的地位迅速上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限制外国人的狩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