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瓷器有关的故事、知识和历史事件。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在英语中,“中国”这个词也有“中国”的意思。中国的早期瓷器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中期。一般称之为“原始瓷”,是因为它在胎体和釉层的烧成工艺上还比较粗糙,烧成温度也较低,表现出独创性和过渡。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唐五代逐渐成熟。至宋代,瓷业兴盛,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平等窑。名字是永恒的;元代青花、釉下红等新产品相继出现。明代继承和发展了宋瓷的传统,崇尚美德。成化窑产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朴实,比以前稍逊一筹,但优于精致、华丽、精彩。康熙、雍正、乾隆的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叹为观止。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和印花硬陶的经验中逐渐摸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应时、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烧制温度必须在1200℃以上;第三,在高温下烧制的上釉表面被施加到装置的表面。
原始瓷器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易清洁、外观华丽等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原始瓷器烧制技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器皿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由陶器演变而来,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到了宋代,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这是瓷器业最繁荣的时期。当时,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素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生产的元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器珐琅透明如水,胎薄质轻,白瓷器身涂以蓝色纹饰,典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传统名瓷之冠。青花瓷* *又称四大名瓷,包括青花精美瓷、粉彩瓷和彩釉瓷。此外,还有瓷雕、薄壁瓷、五彩胎瓷,都是精美独特的。
彩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和“中国”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充分说明中国的精美瓷器可以算是中国的代表。中国真正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生产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加上东汉时期北方人的南迁和重葬的盛行,以中国东部浙江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特有的条带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浙江上虞县棉关镇出土的这件东汉蓝釉水波纹四系罐,向我们展示了瓷器烧制技术的初步发展。唐代瓷器的生产技术和艺术创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熟水平;到了宋代,瓷业兴盛,名窑涌现。明清时期,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制,技术都超过了前代。中国的陶瓷工业仍然欣欣向荣,质量高,外观美。其中著名的陶瓷产地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淄博。
清代彩瓷种类繁多,除青花、釉下红等外,可分为釉下彩和釉下混色两大类。釉上彩先烧成白釉瓷器,涂在白釉上,再在彩炉中低温二次烧成。釉是五彩的,粉彩、珐琅色都是釉色。先将釉上、釉下混色烧成釉下彩(即直接在瓷胎上画花纹,高温烧成透明釉,以青花为主),再在适当部位画上釉下彩,再进行第二次低温烧成。青花明矾红、斗彩、青花多色都属于釉下混色。最后形成蓝白阶级;彩釉瓷器;三个系列的彩瓷。
举世公认瓷器是中国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基于陶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代白陶以瓷土(高岭土)为原料,烧制温度在1000℃以上,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成功烧制在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的质地比陶器更细更硬,胎色多为灰色。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弱。在装置的表面涂上一层石灰釉。但它们与瓷器并不完全相同。被称为“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器在商代出现后,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东汉,在1600-1700年间经历了变化和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东汉至魏晋时期制作的瓷器,从出土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加工精细,坚硬不吸水,表面涂有一层青色玻璃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的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到隋代达到成熟阶段。唐朝有了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白度达到70%以上,接近现代细瓷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瓷器在胚质、釉色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提高,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在技术上,有明确的分工,这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名窑众多,有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等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薄,釉色均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泥为坯,所以瓷器也叫瓷器。磁州窑多生产带黑花的白瓷;景德镇窑的产品薄,有光泽,精致的光诱导,并有很高的白度和透明度,这是促进作为宋代瓷器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红色或青绿色,釉色艳丽明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薄、细腻、美观。简瑶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其黑釉亮如漆。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蓝色为主,色泽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汴京的官窑,窑址在汴京是为了给朝廷烧瓷器。哥窑在哪里烧制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综合各种资料分析,葛窑最有可能的烧制地点是与北宋官窑同产;钧窑烧的彩瓷很多,胭脂红、青绿、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薄而薄,有光泽,瓷色润泽,釉色白如粉,称为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釉色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从单色釉到五彩釉,再从釉下彩到釉上彩,逐渐发展到釉下和釉上彩的多色和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先涂在坯体上,再入窑烧制的彩瓷,称为釉下彩。在窑中烧制的釉上彩瓷器,再进行彩绘,然后在火中烘烤,这就是所谓的釉上彩瓷器。明代著名的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
明代成功烧制出细白釉,又成功烧制出以铜为着色剂的单色釉瓷器,使明代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上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进步。成化年间创制了釉下青花加釉下彩勾勒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制作了不带青花边框直接用多种颜色绘制的五彩,均为名家珍品。清代瓷器在明代杰出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期的素三彩、多色,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珐琅,都是世界名品。
明代有一种瓷器是在釉下青花的轮廓上加釉彩烧制而成的。因釉下青花与釉下彩画相互竞争,故名“斗彩”。
仿清代铜胎珐琅效果的瓷器。珐琅色也叫“料色”。
“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
丝绸和陶瓷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两大瑰宝,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伊斯兰教的人用中国的青花瓷大盘子盛米饭和蔬菜,然后很多人围一圈一起享用。菲律宾人和其他民族把中国陶瓷当作圣物崇拜;非洲人在清真寺、宫殿和其他建筑上装饰瓷器。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视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丝绸与道德的争论。丝绸和陶瓷作为物质产品的出现,不仅有用、耐穿,而且由此延伸出的两条大道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从当时的首都Xi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安息、大秦等地。当然,这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通道。此外,在我国西南、东南、南方也有分布。因此,“丝绸之路”的地理特征包括沙漠、草原、高原、山脉、平原、海洋等。,其中包含着说不尽的艰辛和辛酸。“丝绸之路”源于丝绸,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文化之路。在现代,它被命名为“欧亚大陆桥”,使它成为世界上许多文化的母亲。在这条路上,传播最成功的是宗教。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以来,这个公元前60年的历史时刻注定会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随后几年,“春风过玉门关”,也有了“劝君少酒,西方有故人”的新外交关系。正是这条路让中国人认识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本人、朝鲜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欧洲人...
“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提出的。他沿着这条商业之路七次来到中国,写了三卷本的《中国》。后来的“文化使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佩利奥特、瑞典的斯温赫丁——也踏着同龄人的脚步,窥视中国文化的奥秘。为此,许多无价之宝散落在世界各地。一个世纪前,王,一个无知的中国道士,守卫着佛教寺庙和洞穴,仅用几个铜板就放弃了敦煌几乎一半的文化财富。幸运的是,这些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存和传播。我在想这个世界的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好好看看西方人是怎么对待文化和传统的,在这些文物面前真的是没有思想吗?可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丝绸之路考察”十年计划,以“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为主题,进一步确立了这条贸易路线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之路”起源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流的海上大动脉。因为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适合陆路运输,所以选择了海路,这就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仍然有许多商品沿着这条贸易路线传播,如茶叶、香料和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瓷器贸易的性质,有人把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唐朝中后期,由于突厥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弱化。“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东南沿海,沿着东海和南海,穿过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到达非洲东海岸或穿过红海和地中海到达埃及。或者从东南沿海到日本朝鲜。沿着这条商业道路散落的中国瓷片,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照亮了整个东南亚、非洲和阿拉伯世界。据唐朝的史书记载,唐朝与外国的交流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溪入西域,广州入海,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长安,东南的扬州也是如此。扬州素有“天下首富”的美誉,否则也不会有李的“扬州三月烟火”和杜牧的“扬州十年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虔诚,那么“陶瓷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大门。所以16和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考古学家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考察队的重要成员,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打开了这个对中国陶瓷有着迷恋的人的心扉。因此,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研究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写成《陶瓷之道》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书,意义深远。在日本乃至世界陶瓷领域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陶瓷之路》让世界再次认识和了解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中国”。
陶瓷和丝绸作为中国的两大瑰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器之国”和“丝绸之国”的美誉。但是,这两条路的名字都是西方学者起的,真的很值得思考。
日本:
日本与中国东海岸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交流频繁。早在战国时期,日本列岛上的日本人就与位于今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古燕国有了交往。(《山海经·海内北经》注:“日本人是燕子”。)秦灭燕,一部分汉人逃往朝鲜,更远的去了日本;随后,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更加密切。中国的汉字,儒家思想,中国的书画,佛教,中国的学校制度,法律法规等。,都对日本产生了全面的影响。越窑瓷器的发源地浙江,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关系:余姚河姆渡的大米,宁波的佛教,天台的茶艺,浙东的绘画等等。都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海上通道是在公元前2世纪开通的。唐代中后期,越窑青瓷出口日本。这时候传入日本的瓷器种类很多,有唐三彩、青瓷、白瓷、釉下彩。越窑青瓷在日本的发现地点如下:在红磡亭遗址发现近2500件,规模很大;西部沿海地区发现越窑青瓷遗址近50处;在奈良法隆寺,保存着一件高26.4cm,口径13.6cm,底径10.1cm的越窑四系青瓷壶。京都宁娜寺出土唐代瓷盒;黎明寺发现唐代三条腿。平城井遗址出土一件开斜直壁窄边平底足碗。在于之城发现了一个双耳锅;此外,在久弥留的福冈、山本、西屋也有出土。
龙泉瓷与赝品鉴别
王璐
要说龙泉瓷,首先要说龙泉窑。
说起中国的老窑瓷器,人们往往会推荐宋代的五大名窑,也就是你的官窑君鼎阁。起源于北宋的龙泉青瓷,档次似乎要低一些。事实上,高品质的龙泉古瓷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毗邻福建。从汉代开始就有瓷窑,但真正被世人认可的是北宋的青瓷。龙泉瓷以地域命名,以后也沿袭。
龙泉窑从宋到清的800多年烧制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龙泉窑以玉石般的粉绿、梅绿著称,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人们纷纷仿制龙泉窑的产品。
在中国,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时间最长。元代至清代,由于瓷器烧造技艺高超,仿烧器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是不机械模仿龙泉窑产品,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创新器物的品种和造型。
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的人陆续来到龙泉收藏青瓷,随后大批古董商来到中国,引发了龙泉盗掘古窑址、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发展仿古青瓷蓬勃发展,一批民间瓷艺艺人也加入其中。清光绪、宣彤年间,孙坑范祖鉴、祖秋兄弟制作的仿古青瓷曾名噪一时。到了民国初年,县城里廖(清秀才)做的古董几乎都是真品。
1956,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有一批解放后烧制的模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以南宋龙泉窑的形制为蓝本,如双鱼洗、犁沟炉、牡丹纹瓶等。,但模仿不是故意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大型龙泉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潮的兴起,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诈骗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伪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设备类型
仿烧往往选择各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汝窑,元代的牡丹纹花瓶、雕花盘、各种香炉等。仿品很少与真品对比烧制,所以造型上线条平淡,缺乏韵味,颈肩转折处很生硬,足端过于整齐,器物比例失调,器物规格尺寸不够规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成分和相应的烧制工艺。龙泉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胎色,有粗有细,有釉色,有质地。
粉、梅青釉的仿烧采用传统配方,而不是化学配方,即在瓷土中选择性地加入植物草木灰。釉的质地虽然很像,但缺少一种内敛厚重的感觉,常常漂浮若隐若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墨绿釉瓷器,胎壁厚,底糙,现代仿制容易掌握。这类产品要仔细区分。制作赝品的一个重要工序是对器物的釉面进行打磨,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和一些工业技术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旧器破损表面在高倍显微镜下的不同图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鉴别古陶瓷的科学水平。
3.装饰品
龙泉窑的赝品雕刻花纹不如真品线条流畅。贴花工艺的花纹不如实物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青釉色与露胎赭红色形成对比,赝品为此类产品仿烧提供了鉴定点。
4.烧制方法
龙泉窑每个发展时期的装料和烧成技术都是不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可以总结为不外乎两种:垫片和垫饼,但圈脚上的垫部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代会留下不同的烧痕。特别是南宋龙泉窑产品的“铁脚”和“朱砂脚”往往不规则。元代的垫圈痕迹和明器环足的露胎露出“燧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很完整,也很少见,留下一些瑕疵,主要在圈足部分。所以造假者往往采用“底部或边缘略碎米”或粘窑渣的方法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