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面条的历史渊源

面条,古称“河漏”,也叫“火罗”。它们是北方和西北地区流行的面食,历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先民就用角钻了6-7个小洞,洞大如麻线,将面糊放入角中,放入开水锅中煮,制成面条。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指定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也作为其中之一上报朝廷。有一天,康熙在寻找名吃的时候,看到了“河漏”,因其名字奇特而引人注目,命人做好吃的。吃过之后,我赞叹它的独特风味。

但是,因为“河漏”这个名字的谐音与河道整治不协调,我很不高兴,于是把“河漏”这个名字改成了“乐和”。

据《郏县县志》记载,郏县面是明初从陕西传入的。一开始以荞麦粉为主料,配以熟羊肉和葱花熬制的羊肉汤。当时居民使用一种叫做和乐子的工具来“自己制作食物”。清末用小麦粉代替荞麦粉,营养更丰富。另一方面,贾县在唐代就有金刚面,与唐宋八大家领袖韩愈有不解之缘。明代张所著《昌黎先生文集补》一书中有韩愈的一段话:元末元初,贼从蔡戮归,河漏。”这里指的是,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带)刺史吴元吉抗唐,拥兵自立。韩愈率军反击,活捉了武元吉,史称“淮系之战”。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唐骏离开蔡,到贾县城西吃金刚面。可以推断,“金刚乐和”面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

还有一个传说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一个陕西人逃到河南佳县,在那里做起了“乐和”生意。因其做工精致,食物美味,深受百姓喜爱,很多人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