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宾馆历史简介

黔北地区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擅长酿酒。有人早就把这一带称为“酒乡”,而“酒乡”中,以仁怀县茅台村酿造的酒最为香甜,被称为“茅台烧”或“茅台泉”。所以茅台酒是以产地命名的。

茅台村什么时候开了正规的酒楼?目前没有完整确切的考证材料。根据茅台村现存最早的明代家谱扉页上绘制的吴家住址地形图标注,附近有一个酿酒作坊。据家谱记载,吴氏家族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随入黔,在亳州土司动乱后定居茅台。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就有酿酒车间了。

据调查,茅台的酒厂最早的名字是大和烧坊。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贾青八年(1803)造的一个汉字炉上铸的捐赠者名单中的大和啤酒厂的名字得到的。根据最近的研究,有一家叫“树生酒铺”的酒铺,比大和烧屋还要早。这是在1980茅台镇元荣和烧房300步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碑上刻有明神宗二年(1458)茅台的酒号。

茅台酒兴盛于清代,与乾隆年间修建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黔集散地密切相关。到嘉庆道光时,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有20多家。据《自流入李友堂由韧到衰》一文记载,富顺、荣县大盐商李思友堂和陕西商人田、刘二在仁怀建立的盐名谢兴龙,共有70余个子号,分布在仁怀至桂阳各县。由于盐业繁荣,商人云集茅台地区,民工不断,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和酿酒技术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诗人正真所说:“酒冠千人,盐在红河之上。”当时茅台酒的独特工艺基本形成,生产规模也不小。(清道光)《遵义府志》、《田驹现存室志》说:茅台酒产于仁怀市城西茅台村,号称贵州第一,用料纯高粱,杂粮次之。制作方法是:将烹饪材料和酒曲放入窖中,次月入窖烘烤。它的曲是用小麦制成的,叫做白水曲。仁怀地瘠人穷,茅台烧了20多间房子,山粮花费不下2万石。"

清朝时期,茅台酒已经出口到云南、贵州、湖南和四川。清代张国华《茅台村》写道:“一个茅台老村,有无数坏山为邻。让你不再抱怨,一醉方休,更是醉人。今天茅台酒好,云贵川客来。你要是在千里市场卖,没人会吃惊打架!”清代鲁有诗赞云:“茅台如酒香,三五好友买船,绿波醉,老渔翁醒月钩。”清咸丰初年,吴镇在《钱舆》中写道:“九难路漫漫,价高,一物难求,卖之,春烧之,乃常事。茅台村在仁怀县,河边土人精酿,名曰茅台泉,极清……”

清朝咸丰年间,杨龙溪率领的一军在黔北起义。清咸丰四年(1854),派兵镇压,在茅台与一军交战。村子沦落为繁华的市场,茅台几十家酒馆被士兵和酒瓶摧毁。战后,1862年,花辽会在茅台开设“成渝酒坊”(成毅酒坊的前身),茅台酒逐渐恢复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赤水河的疏浚大大增加了川盐进入贵州的货运量。此外,运销制度的改革和官运商销的实行,进一步繁荣了茅台的盐运业,也促进了茅台的恢复和发展。今年夏天有特色的“茂春”、“茅台少春”、“回沙毛酒”等名酒也远销外地。茅台酒的独特工艺也是在这个夏天普遍成型的。据《遵义府续志》记载:“茅台酒,前录:出贵州仁怀县西茅台村为先,《近春居录》之法,以高粱为沙,蒸加小麦粉,填窖,蒸烤,即烤再酿,必作数次。刚开始说是出砂,三四次说是烤砂,六七次说是还砂。这样就说酒终于可以喝了,产品的醇香是用各种经典,而不是假歌和香料调出来的。造之不易,别处难仿,故独称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