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的历史渊源

长沙铜官窑创建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盛于唐中后期。五代以后逐渐衰落。经历了200多年,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唐代中国三大外销瓷窑之一,与浙江越窑、河北姚兴齐名,是世界五彩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长沙窑是以岳州窑为基础,在唐三彩、波斯、大食(即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釉下彩陶瓷工艺。

早在东汉时期,岳州窑的早期青瓷就已经传到了长沙窑一带。从东汉到唐代,所有青瓷(包括褐釉和褐釉点彩)都在岳州窑烧制,但其产品质量不如越窑。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岳州窑逐渐发展出釉下彩瓷器等新产品,其时代大致相当于安史之乱前后。

“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陆路交通不畅,海上运输逐渐兴盛,极大地促进了长沙铜官窑陶瓷产品的出口。长沙铜官窑北靠湘江,近洞庭湖,水路交通十分便利,为其产品大量运往国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一条从湘江到亚洲各地和东北非洲的“陶瓷之路”逐渐成型。为长沙铜官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