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文化遗址
铜鼓面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多斤,为世界之最。鼓面中央有8个太阳条纹,晕外有4个晕环,宽而稀,鼓体内有14个晕环,窄而密。
此铜鼓出土于1950年广西北流市刘晶镇水冲寺。经过1980年第一次全国铜鼓学术讨论会和1996年第三次华南、东南亚古代铜鼓与青铜文化学术讨论会,确定了世界各地出土的铜鼓刘流水冲庵铜鼓为“天下铜鼓之王”。现藏于广西博物馆。
《铜鼓之王》的发掘,有着传奇的经历。清代北流史克乡有个农民,上山砍柴割草,拼命把杆子直挺挺地捅到地上,却听到土里有奇怪的响声,杆子就再也捅不动了。于是,当污垢被清除后,一个巨大的铜鼓突然出现了。村民们认为这是一件神器,所以他们打算把它带到附近的刘晶庙去供奉它。没想到,抬到水冲寺时,绳子突然断了。真是惊喜!最后干脆去尼姑庵看菩萨,决定留在水冲尼姑庵。
每年冬天,全国各地的村民都会在水冲寺里捧着鼓祈求上帝,敲着铜鼓,山声响彻云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祭神。位于郑萍镇岭东村,是一座大型宋代瓷窑群。窑址主要分布在岭东圩周围的圩头岭、龙山寺岭、埠头岭、坟地岭和大河佛冲。窑址规模宏大,层次分明,匣钵、瓷瓦等许多遗物裸露在地面上,从脊脚第一层斜向脊部堆积。
产品以影蓝印花碗、盘为主,器皿精美,烧制技术高。烧成的瓷胎细腻洁白,晶莹剔透,薄而透明,可谓“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窑址规模大,分布广,烧制技术高,遗存丰富,是研究古代瓷器生产史的珍贵资料。何守清,鹤亭人,郑萍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刘力书院成立。何婷先生发起,乡里的同志办了一个书院。他在选择学院的地点时经历了一些曲折。除了筹钱捐粮,最后还赠送了自己的风水宝地。书院的基地是何家蒸场。刘力学院由何婷先生创办,后在何家的倡议和关怀下开始了百年办学之路。
刘力学院先后更名为北流初级中学、北流郑萍高级中学,直至今天的北流二中。
刘力书院位于郑萍镇苍田村。北流河和苍田村的主要河流在书院前交汇、循环。书院三面环水,东三席,后三枕。在门前,它望着笔架峰——石玉凤。根据传说,这是一块“犀牛”土地。书院后面有一根高耸的“牛鞭”——温利塔(已拆除),书院左侧有一片水草绿洲,滋养着传说中的犀牛。刘力书院就建在这片美丽的风水宝地上。
在刘力书院动工之前,有十几位先生前来为书院定吉日。后来路过的一个中年人把这几位先生的名单一一划掉,拒绝了。学院的组织者认为这个人是选择日子的专家。几经周折,他终于让这位先生定下了一个得到所有先生一致认可的吉日。在学院建成之前,一个泥巴师傅摔死了。村民们认为这不吉利,所以他们把死者的棺材抬出书院的后面。
书院建成后,这位先生前来询问这一情况,叹了口气说:“要是棺材从正门出来就好了。太可惜了!”后来书院相信了走后门做官的传说,沿袭了毕业离校或走科研后门求官求财的传统。这两个传说,一直是二中校友的印记。位于距北流市区60多公里的白马镇,始建于清光绪九年。
(1883),由易县谢京生、李仁成、梁光冠发起。整个书院是具有岭南特色的三合一四合院建筑。有三个四合院,第一个有七个开间,左右回廊,还设置了图书馆楼,四周有围墙。阜阳书院建筑艺术很高,坡屋顶,华丽的屋脊。墙上、屋檐下、纱门处有30多幅手绘壁画,都是为了了解和学习,学习做官,修身养性等等。古书院的正门、额头、对联都是大理石石雕。门额镌刻“富阳书院”四个字,左右门联题写:“富阳钟舒祺,杨德齐文明”,这是北流不可多得的古迹名联。门槛和对联都是正楷,苍劲古朴。
富阳书院是广西北流市仅存的清代六大书院之果,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