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干的起源
元末,中原豪杰多,战乱不断。后来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他的军师何(人称母虱仙)就住在普宁一带。何叶韵既懂科学,又精通地理。有一次,我在给广南陈家的二爷爷奶奶修坟的时候,感受到了主人家的热情好客,想再次报答主人家。建成后,何叶韵问主人:“根据你家乡的地理特点和你祖坟的风水灵气,你家乡的子孙将来是成群结队的。不知道你是想一日千官还是一年千官?”主持人不假思索,随口答道:“当然,一日千官更胜一筹。”他叶韵扳指一算,知道这是个秘密,难过地叹了口气。于是,他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水土特点,向广南村民传授制作豆腐干的技术(“干”与“官”同音),从而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
豆腐干的主要原料是黄豆、土豆粉、石膏、卤水。工艺流程为:泡豆、磨浆、去渣、熬煮、验粉、拌石膏粉、洒盐水、包包、冲压、压去酸水、蒸煮等。其中,浸泡时间要适时,否则会影响豆干的品质;豆浆粉试验,石膏搅拌温度一定要准确,应根据不同的粉质,掌握不同的温度,否则会破坏整体;还应及时喷洒盐水;水质是决定豆腐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或许这就是玄机,也就是科学真相所在。有意思的是,正宗的广南豆干做出来后,每块豆干中间都嵌有一个小方印,象征官印。
豆腐干制作成功后,在广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逐渐扩散到普宁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从普宁广泛传播到整个潮汕,甚至传播到中国和海外的许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