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朝廷是如何应对中原地区频发的瘟疫,视而不见的?

古代瘟疫发生时,朝廷一般不会视而不见,否则得不偿失引起民愤。瘟疫发生后,朝廷主要采取发放人力物力救济品、心理抚慰等措施对灾民进行安抚和救助。具体分析如下:

1.增派人员对灾区采取隔离措施,免费咨询和开药。古代瘟疫发生后,灾区当地的情报人员会立即向上级报告险情。接到信息后,朝廷会派更多的人去灾区救灾。首先是采取一系列隔离措施,基本类似于现代防疫。相对而言,古代人口分布分散,人口密度低,所以瘟疫的传播不会太快,往往只在一定范围内发生。

当瘟疫开始蔓延时,朝廷会下令关闭城市或村庄,限制人员出入,以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和转移,还会将感染者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治疗。但残酷的是,当瘟疫无法控制时,只能用焚烧来解决。历史上因为瘟疫烧毁整个城市也是常有的事。

其次,政府还将派出专门的医疗官、官兵前往灾区救援。据后汉记载,元嘉年间瘟疫发生后,朝廷命光禄大夫在灾区设立药棚,救治灾民,免费发放药品。那些身强力壮的士兵负责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在分发药品和食物时维持秩序防止骚乱。有时候,因为瘟疫不幸去世的人会被运到一个地方集中埋葬。

2.减免灾区税收,宣布已宣告犯罪,以安抚人心。另一方面,朝廷也会在经济上帮助灾区人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减免税收。据史书记载,颜夕时期和永建时期有大瘟疫,朝廷颁布了大幅度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极大地安定了民心。此外,政府将派人帮助埋葬死者。皇帝得知灾情严重后,通过发布谴责信的方式为百姓祈福,希望瘟疫迅速过去,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这种精神上的安抚也会让人觉得国家并没有放弃他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朝廷在瘟疫横行的时候让百姓自生自灭,那么极有可能发生暴乱。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就是在朝廷无所作为,过度压迫人民,漠视民生疾苦的情况下,农民愤而奋起,致力于推翻朝廷腐败统治的运动。

3.汉代瘟疫频发,与大规模建设和环境变化有关。据相关史料统计,汉代中原地区瘟疫多达20次,其中西汉1次,东汉19次。瘟疫之所以如此频繁,主要与东汉时期修建房屋,大量砍伐树木有关。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细菌滋生,再加上寒暑不均的异常气候,水旱交替发生,最终导致了瘟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