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手抄报内容

《三国演义》手抄报的内容如下:

1,智者的代表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华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第三十六集里,徐庶曾说:“这个人每次拿自己和管仲、乐毅比,在管理和快乐上几乎不如这个人。此人有天地之才,盖天下也。”

其中水镜司马徽先生还将诸葛亮誉为“周代八百年盛世姜子牙,汉代四百年盛世张子房”。刘备两次上茅庐,通过对隆中对环境的描写和崔对的评价,起到了“见贤思齐”的效果。这些都描述了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形象。

当刘备遇到诸葛亮时,作者也开始正面刻画诸葛亮:“自董卓以来,群雄并起,跨州连郡”,这就是著名的三分“隆中对”。诸葛亮的智慧可以从他在草堂的谈话中看出。真的是“出草堂前,方知天下三分,千古人不如!”诸葛亮的聪明和谋略,从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2.杰出的政治家

出山后,诸葛亮辅佐刘上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这些只是为将来的统一大业做准备,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刘备占领益州和荆州的时候,一直跟留在荆州的关羽说,荆州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孔明深知刘备单枪匹马无法与曹魏抗衡,所以联合吴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

荆州的意义在于,它是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领荆州是未来统一大业中最关键的一环,战略地位重要。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难以为继。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拓土,用兵南下,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增强军力,增加人口,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3.生动的军事战略家

陈寿说诸葛亮“长于治戎,短于用兵,长于治民,长于谋划”,“谋变非其所长”。《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虚构的写法突出诸葛亮的巧妙算计,把他塑造成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以决定刘备集团和三足鼎立命运的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人物。

孙刘联盟的建立是他促成的。孙权反抗曹操的决心被他坚定了;周瑜的《英雄会》、《蒋干偷书》,黄盖的险计、诈降计划,都被他一眼看穿;他和周瑜共同商定了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划;并且可以借果断的东风进行火力攻击。

所以周瑜对他怀恨在心,多次想摆脱他,但都被他一一化解,让周瑜无可奈何。三顾于,智取汉中,七次擒孟获,六次留祁山,并定下空城作为诸葛亮军事战略的充分展示。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大局,随机应变,乘势而上,牢牢把握战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