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有哪些传统文化?

摇摆舞

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位于湖北、湖南、重庆三地县(市)交界的来凤县百福寺镇。东与湖南龙山县接壤,西与重庆酉阳县接壤,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在百福寺镇社米湖村的土家村,从古至今保留着一套最完整、最独特、最具土家风味的舞蹈,集中表现了农业生产生活、土家族自我保护、抵抗外族入侵的场景。当地称为“摆手舞”,土家语称为“示巴”、“示巴日”、“示巴赤”或“示巴巴”。

摆手舞富有土家族特色。其独特之处在于同手同脚摆动,即左脚摆动左手,右脚摆动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以示劳动。

“播种”、“插秧”、“挑担子”

”以及美好的祝愿,“磨鹰展翅”等等。舞蹈粗犷豪放,动作矫健有力,体现了土家族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

摇浪是土家族最严肃庄重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流行于酉水河流域湘鄂渝交界地区的土家族地区。其内容丰富,主要有“渔猎舞”、“农耕舞”、“军旅舞”、“生活舞”等。动作中有一定的规则。一般手的挥杆不超过肩,挥杆线条流畅大方,如侧身挥杆、简单挥杆。舞蹈动作的特点是直转(同侧抛手)、屈膝、颤抖、下沉。需要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时上身平坦,双脚发硬,给人一种踏实稳重的感觉;震颤要求脚和手臂有轻微抖动,动作要有弹性和韧性;下沉动作的重心在翻拍时有向下的感觉,要求身体要下沉而不倒下,动作要沉稳扎实。

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舞蹈队形和动作变化是由不同的鼓点节奏调整和主导的。祭祀祖先的动作节奏庄重缓慢;进行农耕狩猎活动时,节奏轻快缓慢;表达日常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在舞蹈过程中,鼓声伴随着人群的回应,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响音乐效果。气氛浓厚,场面浑厚、稳重、热烈、隆重,把土家族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 amp铌

sp;

每到春节,社米湖的土家村就热闹非凡。人们穿着红绿相间的衣服,男女老少一起挥手。浪厅的周松树挂满了灯笼,大家围成一圈跳舞,敲锣打鼓,彻夜不眠。祈求土家族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万事如意。陈炳俊在清代咸丰年间的《地王诗》一诗中描述:“五代兵寒铜柱,古洞人多。如今野庙年年争,巷中仍有摇旗歌。”

土家族的挥浪活动早在《永顺县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就有详细记载。同治年间,彭世峰也写过一首诗:“浮石城里锦为巢,水波在土地宫边。红灯千人,还有缠绵的歌声。”这揭示了百福寺镇的繁荣和摆手舞的盛行。

现在,在社米湖有一支常年活跃在鄂、湘、渝交界的农民摇摆舞队,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阳龙袍

6月6日,家家户户拿出衣服、被子、书画晾晒。相传元朝时,朝廷出兵镇压土家族,民族英雄秦图王与元军作战。六月初六,不幸兵败血染。他还是宁愿去死,被元军打死了。从那以后,每年的六月初六,当地的家庭都要晒衣服而不是衬衫?

因秦图王袍上绣有龙纹,故称龙袍,以示哀悼。在恩施的一些地方,这个节日更加隆重。要杀牛,就拿“完美”来说?肉,心,

肝等蒸饭送到土王庙供王,然后全村人吃。

十姐妹和新娘结婚的前一天晚上,父母请了近邻的九个未婚姑娘,连新娘***10人围桌而坐。然后,上下四位陪护以诗或歌开场,两边陪护依次唱一首歌。歌唱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开始是劝新人在婆家要孝顺、勤快、有礼貌、对人有礼貌。然后,他们用缤纷的色彩讨论当下,互相审视,各显其能,互相退让。非常热闹,一直持续到天亮。

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婚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姑娘同意和男方结婚的日期前十个半月,她停止了外出工作。先在闺房里摆一张八仙桌,摆好十碗茶,邀请九个近邻依次围坐,开始哭嫁。新娘在中间,叫“酒席”,右女是“酒席”,左女是“酒席”。新娘开始说话,回答问题,轮流哭,日夜不停。哭是有规矩的:母女哭,姑侄哭,姐妹哭,叔侄哭,姑侄哭,骂媒人...三五天,有的哭十天半月。主要内容包括回忆母女情深,诉说离别之苦,感谢养育之恩,请求兄弟弟媳照顾年迈的父母,教导女性做人。哭泣的婚礼歌曲一般都是即兴创作的,看到妈妈哭,就会看到阿姨哭。有不同的哭诉词,也有固定的哭诉词。哭有调子,抑扬顿挫。

按照结婚的进程,哭唱的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一个人哭着唱”是指女孩对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祖先,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的情谊,对封建婚姻,对媒妁之言的可恨欺骗的哭诉。如《哭泣的父亲》:

天上的星星默默无闻好几个月,父亲为我辛苦了。父亲的恩情说不尽,我也说不完。一个是怕我们饿,一个是怕我们生病;三怕穿得比人丑,穿明星戴月煞费苦心。第四,怕女儿没文化,送她上学。现在女儿成年了,费米花钱很大方。一尺五寸带女盘,只为取之于口;艰苦的岁月需要时间,冰冻和饥饿需要努力!女儿误以为油菜花的命,父母自费苦心;今天离开父母的时候,我很难过,也很流泪!女人很难孝顺父母,很难孝顺父母一辈子;水中灯火不明,来到人间是浪费时间!

“两人哭”叫“姐妹哭”,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先哭,哭的同伴安慰她,结尾插入从句,两人一起哭,一起唱。寨子里的亲戚朋友每天晚上都来哭诉,不是朋友亲戚的姑娘们也是成群结队的互相邀请学哭嫁人。比如姐妹之间互相哭诉:姐姐:“梭罗的树上有十二根树枝,我们同根同根;如今姐妹都要分开了,离开绣楼太孤独了!姐姐:“梭罗的树上有十二根树枝,我们有同一个爸爸妈妈;“现在姐妹都要走了,难舍难分啊!大姐:“梭罗树来台访台,大姐放心不下;“放在你姐婆家,逢年过节再来!姐姐:“梭罗树来台湾探亲的时候,我希望姐姐能轻松一点,好好待她。记住我的教诲!

哭嫁的音乐结构属于“对联”结构,是一段重复多次的长段落。在反复哭泣的过程中,由于歌词的变化,旋律略有变化,但旋律的音高和结尾音保持不变,每段旋律从高音开始下降。旋律中多用装饰音,句末常加呜咽、呜咽,以示心情的悲凉和压抑。

哭嫁的音乐形成固定的曲调,哭嫁的歌词形成固定的篇章。内容极其丰富,语言精炼简洁。一般五句七句结构多,押韵流畅,通俗活泼,易于传唱。按照结婚程序,有“哭爹”、“哭娘”、“哭兄妹”、“哭弟弟”、“哭叔叔”、“哭爷爷奶奶”、“哭媒婆”、“哭告别祖先”、“哭打扮”、“哭离开母亲后吃米饭”等哭歌,还有。

在婚姻自由的今天,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哭嫁的习俗,但歌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却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