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很多学生觉得学历史不太难,就是记不住。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就要努力增强大脑保存事物痕迹的能力,从而牢牢记住。近年来,我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对你所说的内容感兴趣,或者认为它很重要,他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来。专注力对提高记忆水平有重要作用。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强化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和形象,构建现实的历史场景。用丰富的情感感染人,用生动的形象吸引人。如果说“鸦片进口的严重危害”,老师们可以先向民众描述鸦片进口的毒害,展示吸食者自己和家人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了鸦片进口对国家的危害,描述为“黑进(鸦片进口),白出(白银外流)”,并用林则徐《道光帝奏折》中真挚的话来加强学生对鸦片进口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害天下,法当严。”如果放任不管,会让中原几十年后兵不血刃,无钱支付。"
二、科学适时地使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心理。说到“中国边疆的新危机”,老师们可以以“新危机”为出发点,问:“为什么中国边疆危机被称为19的70年代的新危机?”这比通常的复习题“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占领了哪些领土?”然后得出19的70后新边疆危机更有思考价值,提问角度更新颖有趣。历史课本上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别出心裁。
第三,利用文中的插图或视听资料进行渲染,烘托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讲红军长征时的一首歌《七律》?长征的朗诵;讲一个文艺复兴时期蒙娜丽莎的欣赏;在讲述巴黎公社时播放了一首《国际歌》;鸦片战争期间放映电影《林则徐》...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应用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努力培养能力。
第一,用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所谓比较,就是找出相似的事件、人物、现象,找出异同,明辨是非。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很多种:1和横向比较法。通常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之间同一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的异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1861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后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 * *,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2.纵向比较。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类似事件和数字的比较。比如近代史上的五次侵华战争,比较其背景、原因、目的、结果,分析其对中国的危害。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3.点到面的比较。也就是小环境和大背景的对比。在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时,要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视野,发挥历史教学的镜鉴作用。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但如果只注重记忆单一的历史概念,而忽略了对整体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读完就忘,事倍功半。运用比较法,抓住重点,梳理线索,根据专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整理和组合,可以增强记忆力,必要时得心应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事半功倍。
其次,训练学生有节奏地复述历史事件是提高记忆力的捷径。时间、地点和事件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很多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收效甚微,所以训练学生有节奏的复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用简单的图表引导学生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纵横结合,有利于提高空间记忆能力。素描画图快速直观,老师稍微示范一下就能记住。
第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就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要巩固记忆水平,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力。以抗日战争为例,帮助学生分析两党代表谁的利益,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两党可以合作,矛盾很多,为什么两党形成两个战场,两个抗日阵线,为什么在抗战结束后分裂。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自然会更容易、更牢固地记住。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