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笛子和箫

大文化概念

中国孝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可以称之为孝文化。

为什么这么说?其一,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形式是萧。

我们说人类有五千年文明史,自然是好的;但是,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中是有痕迹的,中国的萧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众所周知,诞生于八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文化骨笛,可以说是中国箫的鼻祖,它开创了中原文化。

第二,从文化品位来看,中国箫有着极高的文化品位,堪比古琴,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红墙赋》中生动地描写了笛声:“你若怨它,你若泣,你若怨它,余音不绝,舞于幽谷,泣于孤妻。

“至今读之,仍如江夜闻笛。

第三,从内涵上看,中国箫内容极其丰富,其形制演变和孔位布局与历史度量衡和音乐学密切相关。

小-A的前身(口加两口,门加一扁)以前是量具。在音响和比音器发明之前,与萧同宗的乐器,在历史上被尊为标准的定音器,其重要性非同小可。

第四,从覆盖面来看,中国萧不仅贯穿了整个历史,而且从帝王、文人、官场,一直散发到普通百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喜爱。月下林中独自玩耍的美妙状态,无限回响。

因此,把《中国萧》放在大的文化范畴中,才能对其文化价值作出正确的评价。

传说中的萧

吹笛招凤的故事在古代传说中相当有名。

故事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喜欢吹笛子。当时,一个叫萧史的人有很高的吹笛子技能,所以秦穆公娶了他的女儿,并为他们建造了一个高高的平台。

几年后,有一天,弄玉带着凤凰,萧史·乘龙突然升天了,他们用笛子修行成了神仙。

这个故事载于《神仙传》。

传说楚汉相争时,刘邦巧妙地运用了张亮的计策,派人在月夜奏楚歌,瓦解了楚军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楚军。

可见萧的厉害。

现实中的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女青年,喜欢上了萧。问原因答:小听起来很好听。

一天,作者向一位年轻女士演示了一场表演。伴随着优美的笛声,少妇的眼睛因凝固而变红,然后眼泪滚了下来。

还有一次,笔者在聚精会神地玩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年轻女子的头垂在胸前,像催眠一样睡着了。笛声结束,她被惊醒,一时睁不开眼睛。

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外国人对肖的关注,就更不寻常了。许多外国人在谈到对萧的印象时,都说萧让人冷静思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爵士乐的特殊音乐。

笔者应邀访日时,日本文化界人士盛赞萧之声“天籁”。

笔者的一位女学生在韩国留学时,韩国的几所高校允许这位女长笛手报考在韩国设立的中国长笛研究生,开创了长笛研究生的先河。

这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福气。

小余一

《易经》第十一章:“地震是雷,是龙...是淡竹(下面比较好)和芦苇。

”这段话用现在的白话解释,大意是:“地震在动,所以是打雷。

杨处于动乱之中,所以是一条龙...地震在东方,东方是绿色的,所以是淡竹(下半部更好),茎实于芦下半部,上半部空如芦,像太阳下半部摇,上半部阴的形象。”(《易经》南和许注)

因此,我们可以说历代龙笛的名称源于《周易》。

萧与气功

萧和气功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

我的拙作《中国笛与萧》自三年前去世后,作者不断收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来信,读者的鼓励令人欣慰。

也有一些热心的读者传播了这本书,写了一些有见地的文章。

福建罗廷宣在《中国气功》上发表的文章《东晓与气功》是一篇值得一读的精彩文章。

作者从“扶正祛邪”的功能来探索小银的奥秘。

现在根据这篇文章的原文观点总结如下:吹笛的坐姿就像练武的坐姿。

身体挺直,头部挺直,下颌、胸背略收,双手持笛于胸前,符合“音乐有情”的机理,能增强人体的气场。如果你把放松的想法加入到沉默中,那正是一种地道的训练姿势。

口交的呼吸一般是长呼吸和短呼吸、快呼吸和慢呼吸相结合,但腹式呼吸最常见。

在演奏长音时,往往会有一种倒腹的呼吸状态,使人有一种压抑而满腹的感觉。

这是一种练习调息的方法,也就是“自我调节不调息”。有意调整调息要自然得多。

口交的口型与“六字诀”“吹”的口型大致一致,“六字诀”的“吹”对应的是人的肾。

酉时吹一笛(17-19),气血入肾。几分钟后,我感到腰椎的命门和肾区有一股舒适的暖流,源源不断地向脊柱蔓延。

吹笛时手指的起落,类似于气功的扳指法,可以启动全身行气。

笛声质朴自然,丰富豁达,可以清高明朗,可以醇厚柔和,可以粗犷奔放,可以放松笛声的宁静悠远,给人一种宁静遐想的气氛,使人摆脱杂念,进入忘我的境界。

此外,笔者认为探索笛声与功法的内在联系还应包括以下内容,如上下、感知能力等。

吹笛子应自上而下贯穿始终。小腹(脐下约3寸)位于* * *和小腹支撑的三角内。中腹部(脐上约4寸)自然紧张后,到达上腹部(天目附近),自上而下贯穿,无任何梗阻。应该达到松、圆、趣的境界。

吹笛子有感知的能力,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与佛经中的“顿悟”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理解。

箫法和锣法可能完全一样,但两者最明显的区别是,锣法是一种无声的技巧,而箫声是一种发声的艺术..

诚然,将气功与笛子演奏相结合,使音乐由心生,笛子演奏时精神随声而动,是一个绝妙之举。两者相辅相成。

横吹长笛,竖吹长笛。

民间有句话:横笛吹,竖笛吹。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长笛几千年的发展史。

回顾小迪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周代竹到汉代笛,再到太史笛,从唐宋的东晓和尺八,到明清的竹笛,现代的笛子都是在竖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汉代的相声到唐宋的相声,再到现代的曲笛和梆笛,都是在相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在古书中看到了萧和关的形象。除了少数例外,它们应该被视为垂直仪器。当你看到一个笛子或竹制乐器时,它不一定是水平乐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笛子和箫是有纵横之分的,严格来说是唐宋以后才得到认可和确立,从而流传下来的。

但在唐代以前,一些竖琴,如笛子,被称为笛子,经历了历史的演变。

所以在唐宋以前,尤其是汉代以前,史籍中就出现了“笛”或“竹”这个词,大概指的是一种垂直的吹奏乐器。

萧和狄的纵横之别,最近也隐隐约约地被点名。

比如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制乐器,虽然是竖着吹的,却被命名为骨笛。

我觉得这可能是汉代以前名称的延续。

因此,萧、狄之别是唐代的一个分水岭。

我们认为笛子和笛子的区别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音色和音区的区别。

通常管长而深的叫箫,管短而响的叫笛。

古人对笛声的解释是:清净自然。

这是一个形声字。推测古代笛子短小,声音兴奋高亢,所以听起来“干净自然”。

现代竖笛是一种短而高音的乐器,也叫长笛。

从这个意义上说,似乎管短、音高高、音色大的乐器就应该叫笛子,管长、音高低、音色软的乐器就应该叫笛子。

古今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