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螺蛳粉多大了?
有一种说法,柳州人吃螺蛳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2.还有一种说法是螺蛳粉最早出现在70年代末,但不会晚于80年代初。月有30~40年的历史。
螺蛳粉很精致
===================
螺蛳粉的发展历程;
1,开始:(70年代到80年代的转折时期)
70-80年代转型之际,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柳州人民艰苦奋斗,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餐饮夜市从无到有,繁荣发展。由于当地的饮食文化,当时流行吃螺蛳(水煮螺蛳、酸笋红椒炖螺蛳等调味品),卖水煮螺蛳的摊位遍布柳州市区。后来米粉也进入了餐饮夜市,柳州两大人气小吃同台献技。很快,就有了经营米粉和螺蛳的摊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不可避免的。许多食客喜欢在米粉中加入蜗牛汤。经过他们之间的激情碰撞,就产生了。之后餐饮行业不断改进完善,出现了螺蛳粉的升级版,也就是螺蛳粉配青菜等其他配菜。
2.发展的统一:(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螺蛳粉”这一新生事物流行起来后,很多厂商涉足这一领域。但由于当时处于创新的初级阶段,对于每一种制作方法都没有业界公认的统一标准,尤其是在汤料部分,螺蛳粉的精华。先说水煮螺蛳,螺蛳炖骨汤配酸笋、红辣椒等佐料,因为迎合了柳州人酸辣的口味,又结合了其主打米线和螺蛳的固有特点,行业的探索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
a、有些厂家在探索完善螺蛳粉做工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制作其汤料的过程中,在“鲜香甜汤”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从而逐渐获得了当地食客的强烈认可。
b、另一部分业内人士拘泥于螺蛳粉的“螺”字,以为螺蛳粉一定是绝对的主角,但谁都知道仅仅用螺蛳煲汤很难达到“酸、辣、鲜、凉、热”的效果。
c、有些受欢迎,有些不受欢迎。虽然食品的生产技术和配方都是商业秘密,但是那个时候大家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都不是很强。师承或互相交流,使得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取向在80年代中期逐渐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统一。
由此,通过对市场和食客的考察以及相关行业的不断努力,螺蛳粉的制作工艺和口味定位首次定型。螺蛳粉的前景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3.第一次繁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螺蛳粉的第一个繁荣期。以其首次回归后的“酸、辣、鲜、凉、辣”的特色,赢得了柳州当地食客的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0全盛时期,螺蛳粉作为柳州第一家原味小吃成立。在外漂泊多年的柳州游子,回家后通常会吃一碗正宗的螺蛳粉来慰藉多年的思乡之情。
4.低迷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
a、很多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赚够了钱,成名后选择退市。所以很多公认的制作螺蛳粉的秘方,大部分秘方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注:如果在柳州卖米粉,只要米粉好吃,吃米粉的柳州人基数很大,前景看好。但是,同时,卖米粉需要起早贪黑。钱虽然好,但是很辛苦。大部分觉得赚够了的人都会选择退出。*剑盘山夜市一个正宗又受欢迎的螺蛳粉制作人,赚够了10年的钱,觉得需要休息了,退出江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B.与此同时,在柳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柳州地区的城乡交流日益活跃,进城打工成为年轻农民的选择。很多农民朋友也开始在柳州做小生意。这些人很多也在餐馆打工,尤其是米粉店或者干脆集资开米粉店卖米粉。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螺蛳粉的第一代经营者勇敢撤退,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缺。有农民工朋友,以前在螺蛳粉第一代经营者开的店打工,玩了很久,后来老板不干了。他们也想过,自己在这些人气很高的螺蛳粉店工作了很久,为什么不筹集一些资金自己开店,自己当老板呢?不过很遗憾的是,虽然我长期做农民工,应该是学过螺蛳粉的制作方法或者偷过一些配方,但是经过商业洗礼或者出于其他目的掌握了所谓大众螺蛳粉配方技术但已经退休的第一代经营者,未必会把它的核心内容传授给他们。这部分只掌握皮毛或者技艺的农民工,不足以掌握制作的精髓,反而可能降低螺蛳粉的品质。
另外,那些自己当老板起家的养殖户,可能是因为“自学成才”才加入螺蛳粉行业的,只抓了皮毛,素质也未必讨人喜欢。
c 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亚洲。正是这一年,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国资委成立,柳州成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从1998开始,老工业基地柳州步入三年国企改革的大流,随之而来的是65438+多万下岗职工,市区近40万常住人口被牵连到巨大的痛苦中。柳州各方面的发展似乎瞬间陷入了停滞。餐饮行业不可避免的受到重创,米粉行业也深受影响。创新和发展似乎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大量下岗工人在再就业过程中选择加入螺蛳粉销售行业,以养家糊口。同样的结果可能是这些新手螺蛳粉卖家大多没有得到前期制作的精华,这也间接或直接成为这一时期螺蛳粉制作整体水平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我们这么说并没有歧视农民兄弟和下岗工人朋友的意思,事实是一二。)
D.正是在这个时期,柳州一家方便食品企业生产速食螺蛳粉,其酱包也开发得颇具创意。虽然还是没能表现出原汁原味,差别很大,但其实是创新之举。受其启发和影响,偷工减料的暗流潮似乎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粉汤的配制是否可以用配料汤包代替,一夜之间就是螺蛳粉的精华,从而恶意降低制作成本。暗流渐渐变成洪水,被一些投机取巧的螺蛳粉卖家列为不二之选。粉汤不再需要精心烹制,可以投机取巧,弄巧成拙的背后有对螺蛳粉的致命一击。
e,除了面汤水平下降,作为主要配菜的酸笋和腐竹的质量下降也很丢人。为了降低成本,配菜花样翻新,但五花八门。萝卜干换成酸菜、头盘、榨菜,显得不伦不类。
f、在原料环节偷工减料,比较典型的有:蜗牛用料不考究,不讲究卫生,或者干脆连汤中一点蜗牛都不放,汤面中的蜗牛味完全消失。辣椒油的选用也是良莠不齐,有的辣椒只卖红色,没有实际的辣味。
g、传统螺蛳粉要干切粉,煮之前要用清水浸泡,这样米线光滑有弹性。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厂家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把干切粉换成了普通的压粉(也就是圆米粉)。与此同时,市场上也不断出现干切粉的问题。大大破坏了螺蛳粉用的米粉的味道。
5.恢复和发展期(2001年-至今)
a、步入21世纪,国企改革的关键期基本结束,阵痛也慢慢舒缓。柳州正在恢复往日的活力。餐饮行业的效益已经显现。经历了多年的低迷,螺蛳粉开始复苏。此时,原本风靡一时的桂林米粉早已大举跨过早餐市场,进入中式正餐乃至夜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外地的特色美食小吃不断涌入,尤其是其他种类的外地特色米粉也大规模进攻柳州市场。柳州食客和粉丝们(米粉爱好者),天生爱吃,愿意求新求变,早早品尝,正在不断改变着曾经难得的激情。人们的口味和选择不断扩大,螺蛳粉不再是人们享受宵夜的唯一喜爱选项。
b 2003年,“三品王”米粉连锁店在柳州米粉市场抢滩。很多一直抱着“小规模经营,致富有保障,甚至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想法的当地米粉从业者,开始对此不屑一顾,但看到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后,开始有了危机感。
2004年,政府部门大规模开展“三整治”(指整治乱象)。桂林米粉之前,特色米粉扩张进入;之后连锁概念的强势入侵加速了柳州米粉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的柳州米粉、螺蛳粉市场份额明显下降。
“鲶鱼效应”越来越明显,有危机感和想法的当地米粉老板开始思考如何做连锁。米粉行业如何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如何保持自己米粉的特色和美味?如何提升自己店铺的档次?成了这些大佬思考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近两年(2004-2005年)柳州市很多米粉店的形象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际行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市场机制的冲击和食客的优胜劣汰下,螺蛳粉在低迷时期的不规范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恢复。
c、螺蛳粉行业自身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改进创新,连锁经营,方兴未艾!螺蛳粉的口味和做法回归传统的同时,改进和创新也在继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客的要求(有人认为同等价格下,其他米粉可以吃肉,螺蛳粉不能,不划算),市场和食客的要求导致了传统螺蛳粉和改良螺蛳粉(如三鲜螺蛳粉(带肉型))的分类趋势。
6.结束语
无论是坚持传统,还是改进创新,螺蛳粉的复苏都在继续。螺蛳粉作为柳州第一原味小吃的地位从未被严重撼动。愿螺蛳粉的前景越来越好。还是那句话:“不吃螺蛳粉,就是柳州人。”由于历史原因,螺蛳粉确切的起源时间和地点一直难以考证,但却深受民间喜爱,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弥补了螺蛳粉典故的不足。
出生地传说:王姬有个奶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南路上有一家杂货店(现在的“大可宾馆”大楼)。店员每天早上都要学习,但是学完已经九点多了。来不及吃早饭的店员只好抓了一把干切粉,在隔壁的阿婆田螺摊(现解放南路金鱼巷)做了吃。店员觉得好吃,后来买了菜一起煮。王姬的奶奶,卖螺蛳粉的,也觉得这个粉味道很好,干脆就卖这个螺蛳粉。之后被业界改良了几次,还添加了其他成分。然后,柳州的经典小吃螺蛳粉慢慢形成,满街飘香,百姓为之疯狂。
出生地传说2:谷部有夜市
70年代末,文革结束,民间商业开始复苏。谷埠街菜市场(牛奶巷附近)逐渐成为柳州最大的内生螺批发集散地。再加上附近的工人电影院事业如日中天,从侧面强力拉动了大量观众,谷埠街夜市也由此形成。柳州人爱吃螺蛳和米粉,这是传统。一些精明的夜市老板开始同时经营水煮螺蛳和米粉。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今天这么丰富美味的菜肴可供选择,所以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于是,电影散场后,那些饥肠辘辘的食客们就忍不住有意无意地要求在自家的米线里加几勺螺蛳汤,一起享用,也就渐渐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之后其成分和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完善,逐渐成型,一发不可收拾。80年代中期发展到第一个繁荣期,螺蛳粉作为柳州原创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出生地传说:无巧不成书》
80年代初的一个深夜,几个外地人饿着肚子赶到柳州,发现一个即将打烊的米粉摊。然而米粉必备的骨头汤没了,只剩下一锅煮蜗牛剩下的螺丝汤。无奈之下,摊主在螺蛳汤里放了米粉,还加了蔬菜和花生当配菜。吃了之后,这些老外大呼好吃。摊主牢记这一点,逐渐改进其配料和制作,逐渐形成螺蛳粉的雏形。
螺蛳粉最早出现在70年代末,但不迟于80年代初。由于相关资料严重缺乏,很难核实确切出处。然而,有着强烈“蜗牛情结”和“米粉情结”的柳州人,却在不经意间创造了柳州著名的原生态小吃——螺蛳粉。历史的巧妙安排或许有不可避免的一面。